最近无意间在网上再次看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宋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每次看到放翁的诗词,都会记起高中语文老师讲解一次考试中遇到的南宋某不知名诗人的诗歌时,开篇便对我们恨铁不成钢的讲,你们以后看见陆游,看见辛弃疾,看见岳飞,乃至于看见南宋的诗人,就要往时代背景上靠,就要往抗金上靠,就要往渴望统一上靠,就要往家国情怀上靠。个人觉得,这番话虽略显功利,但是话糙理不糙,略加推敲,知人论世,不过如此。
所以我们就来知人论世一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我相信只要是对古诗稍有研究的爱好者们看到上面的简介,便能读懂这首诗,这首诗写于公元1192年,陆游已经年逾古稀,而中原地区也已经沦陷于金朝六十多年。此时的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沦陷区的祖国大好河山,对沦陷区百姓的痛苦予以极大的同情,而对南宋统治者不收复失地表示无比的愤慨。很显然,这是陆放翁无数爱国主义诗歌中的一首,初读上去,并没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悲壮;没有纸上得来终觉浅,但知此事要躬行的睿智;也没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里的悠闲;更读不出位悲未敢忘忧国,事定犹待阖棺里的忧国忧民,我在这首诗里,体会到的,只有无奈,一种发自心底里的无奈。
前两句写景,大笔如椽,气势磅礴。三万里黄河东流入海,五千仞华山高耸入天。短短两句十四字,黄河的急和华山的险跃然纸上。可是,黄河、华山皆早已沦陷,这大好河山却一直被金人占领,连我读着都不禁悲从中来。陆游为了北伐,为了收复这大好河山努力了一辈子,生不逢时,这是陆游的无奈。
后两句以北宋遗民的视角切入,这些沦陷区的百姓只能在金人的铁蹄下默默流泪,默默身上,六十多年的岁月,眼泪可以流尽,但是对曾经那个富庶而繁华的大宋的思念之情是无法磨灭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远在大江以南的南宋王朝的大军北上抗金,收复失地,杀回东京,重新创造令全世界惊羡的财富。后人眼里偏安一隅、奸佞频出的南宋朝廷,在他们眼里就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是带领他们走向和平,走向安定的唯一可能。所以他们每年都在“南望”,然而年年盼望王师北伐,年年都注定失望。他们在一个又一个的“又一年”中惶惶度日,这是北宋遗民的无奈,也是这个时代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