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角度来说一说“为读书而读书”,你认同此观点吗?
从有个角度来看,我是赞同的。关于原因且听详细分解。
01缘起
前段时间,读了胡适先生的《胡适论人生》,收获颇丰。其中就有胡适先生对“为读书而读书”阐述了他的观点,胡适先生是赞同的。初次看到态度立场明确的话语,我很疑惑,“为读书而读书”这种观点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常常被批判的观点嘛?带着疑惑、不解和好奇,一个字一个字认真的读着胡适先生阐述此观点的段落。
02缘述
胡适先生是这么阐述的:为读书而读书,意思是:读一本书是为读下一本书打基础。对一本书的阅读,需要掌握很多很多知识背景来帮助理解,这些知识背景都从其它不同书而来,而过去读的书都为了打下好的基础,为更好理解下一本要读的书所做的准备,故而——为读书而读书。这种阐述突然刷新了我过去理解这句话的观点。
作为学生,之前听过许多老师说过,不要为读书而读书。仅此句话,其他没有再做诠释。虽然不知道老师们是如何解释对于不要为读书而读书的观点。但读完胡适先生的阐述,被此叙述折服,胡适先生的解读的——为读书而读书,久久留在脑袋中,仔细思考,认真思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阐述,截然不同的观点。
03缘现
话说我最近看完柏拉图著的《理想国》,当天将书捧在手里看时,根本停不下来,短时间内就阅读完毕此书,而且读得滋滋有味,饶有兴趣。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自己还是大一新生的时候,曾经也翻阅过《理想国》。然而,大一时看《理想国》,试读了前几张,对于书中内容完全不理解,不夸张的说就是,看得云里雾里。于是,默默地放回书架上。
时光荏苒,大三再次接触这本书时,情节发展意外反转。同样是在在图书馆借书,要走时,目光扫过一排书架,无意间将目光停留在《理想国》这本书,马上将其拿入到手中。然后,找一空座位,打开,投入其中。有句话说,拿起了,就不想放手。仍记得当时从阅读此书开始,一直读到整本书的1/3,然后饿得不行才不得不合上书去吃饭。
在读完《理想国》后,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的时候,看着满满的读后感悟,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大一时的自己读不懂这本书?而现在大三时看的此书的情况截然相反呢?
04了缘
这时,再想到胡适先生对于“为读书”而读书的观点,我的疑惑也就有解释的缘由了。大一时的我,阅读积累不够,掌握的知识也不多,看起来当然一头雾水。可是有了大一大二两学期专业书籍以及课外书籍阅读的积累,这为我再次翻开同样书籍能读懂有了关键作用。倘若大一大二没有一系列的积累,恐怕让现在的我读也不一定能读懂《理想国》。
所以以此角度看为书而读书,也是不错的。上周看完莫言的《蛙》,有刷新了自己对写作的理解。推荐~
ps:话说“机缘”很重要,生活中,有些话,有些书,有些歌曲和有些诗等等,总到某个特定的时间,受到及时触景生情,然后突然理解,别有一番风味。
到此,你赞同“为读书而读书”的观点吗?
配图 随手拍路边一隅的一簇怒放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