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神农尝百草,还是李时珍著医书,对中医药的发掘,起源于人们延续生命的渴求。年华永驻,青春不老,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理想。故而本草中的上品,多为滋补之药。
石斛
《本草纲目》称其“强阴益精,厚肠胃,平胃气”,也被誉为“救命仙草”。
其生长条件极为严苛,多出自海拔1500米以上的绝壁,比如浙江雁荡山。雁荡山形成于一亿两千万年前,温润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滋养着悬崖峭壁间的火山岩,正适合铁皮石斛生息。早在乾隆年间就有记载称“铁皮石斛, 味甘者良, 老雁山最上”。
所以旧时,会有绝壁采药人这一职业。
所谓绝壁采摘 ,就是手握一根绳索,身套一个铁环,身背一个背篓,然后采摘者纵身一跃。
当然,它也十分危险,不光要面临巨石砸下的危险,也可能时常高空作业得冠心病。所以到了现在,绝壁采摘已基本绝技,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养殖:岩石种植法。
用岩石种植法养殖的石斛,无论是外貌还是口感皆与野生的相差无几。
而蓬勃的石斛产业,也让当地的主妇们多了一项手艺,那便是加工枫斗。枫斗又叫耳环石斛,电炉的热度将水分蒸发,摆弄之间,僵硬的茎条纷纷化作绕指柔。
现在有灵岩飞渡这一表演项目,它模拟绝壁采石斛,表演者从万丈山头飞身而下。或许,它的存在会让人们铭记过去绝壁采摘的时代。
灵芝
深山里的野灵芝与石斛一样,有仙草之名。《神农本草经》称灵芝“保神益精 好颜色 久服延年”,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长寿的图腾,它被赋予了起死回生,轻身不老的灵性,由此衍生出无数神话传说,引得多少采药人为之踏破铁鞋,前赴后继。
腐木之上,一朵成年的赤芝色泽饱满,形如祥云。
然而事实上,对于野生灵芝,如果在一年之中成熟的时候不去采摘,就会被虫蛀。而人工栽培的灵芝,人们会在一年之中最好的时节采摘。
九月秋高气爽,正是灵芝喷粉的季节。清晨五点,一粒粒直径不足6微米的颗粒从子实体的褶皱中弹射出来,这些肉眼难以辨识的微粒,很快如烟尘般弥漫于空气之中,人们管它叫孢子粉,是传宗接代的种子。
喷粉过后,灵芝凋零,孢子粉凝聚着灵芝一生的精华,将这些细腻光滑的褐色粉末收集起来,以现代破壁技术处理,便可为人体吸收。
尽管一朵成熟的灵芝,能喷射大量孢子粉,但在野外状态下,却极难繁衍。
在现代,人们有在实验室提取的灵芝菌种。在椴木打孔,然后孔内塞上菌种,埋入深土,这样来年便能收获灵芝。
凉茶
一方本草化解一方病。在常年潮湿炎热的岭南一带,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样的凉茶铺子。
凉茶既不凉,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茶,它是以民间常用复方或单位土产草药煎熬而成,所谓“上医治未病”,医术的至高境界在于防患于未然,而凉茶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众多养生凉茶中,有一种可上升到药物级别,它叫源吉林甘和茶,是广东人预防治疗感冒的常备品。
古法炮制源吉林甘和茶,首先要煎茶,煎茶必须要备好料,一剂源吉林甘和茶,33种中草药。药有先煎后下之别,火候有文武大小调控,茶煲冒烟,汤色渐浓,几轮煎煮过后,源吉林甘和茶技艺中最精妙的部分方才开始。
与普通凉茶不同,源吉林甘和茶并非纯粹的药汤,而是选用实实在在的野生茶叶。比如玉叶金花,可清热解毒,是药茶中主要的品种。
浸茶,是茶剂制作的关键,让药茶与药汁融为一体。
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药炮制步入现代化,钢筋铁甲之躯取代了药工的双手,即便是手工煎煮了100年的源吉林甘和茶,也不例外。古法炮制会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但老药工的精神终会代代相传。
珍珠
广西合浦,自汉代起就以珍珠闻名于世,以海为生的人在这里有个沿用千百年的称呼,珠民。农历十五,南海退潮,由此开始的五天时间适合采珍珠。
将珍珠研磨成粉,可以入药。《本草纲目》称其“安神定魄,去腐生肌”
三年前,珠民们将贝壳制作的珠核,插入成年珠蚌内,几年后,便会诞生新的珍珠。
在这个古珠池,3年前植下的珍珠贝,已在海底孕育多时。珠民们便在这里寻找珍珠。
大海留给采珠人的时间不过两三小时,很快冰冷的海水上涨,没过珠池,这时就到了收工的时候。
高脚楼是珠民在海上的工作站。这里电力匮乏,淡水紧缺,面条是所有人几天的口粮。大海上的生活索然无味,或许开蚌,是乏味的高脚楼里最大的乐趣。
找到珍珠后,我们会制作珍珠粉。事实上,古法泡制珍珠粉是一场水深火热的历练,豆腐煮珍珠,水飞珍珠,古人特设的技法,让坚硬的珍珠化作细腻入微的粉末,一味美容养颜的本草就此诞生。
膏方
杭州的河坊街,全城最知名的老字号药铺云集于此,也让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中药街。一到冬天,整条街就会弥漫着浓浓的膏方味儿。
膏方,丸散膏丹中最常见的剂型,多为20到50多种药材组成的大型复方。
中医认为人体寒热温凉有别,辨别体质方能引药归经,故而一人一方,因人而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国人讲究天人相应,顺时养生,所谓“冬令进补,来年打虎”,这冬季养生最常用到的就有膏方。
农历冬至,由此开始的50天是冬令进补的最佳时机,也是膏方师们一年中最忙活的日子。
一口百年紫铜锅,一杆陈年老竹搅拌棒俞柏堂是一位膏方掌勺,也是整条河坊街最炙手可热的膏方师。
熬膏第一步在于识好药,闻药辨药便是膏方师的基本功。比如茯苓,可健脾宁心,是膏方中的常客,以质地坚实,颜色白皙,黏牙力强者为佳。
俞柏堂认为,作为膏来说,最主要的,一个是道地药材,第二个不能有虫蛀、霉变、泛油之类的现象。而熬膏是一场脑力与耐力的博弈,既需要谋篇布局,也得要步步为营,在简单的膏方背后,都凝聚着深思熟虑的匠心。
所谓“润”,不同药材需分门别类。浸泡药材时的水,一定要超过药面的一寸高以上。浸泡后的药材要把它折断,看它的断面,是潮湿的,还是还有干燥。
榨汁,是将煎煮完毕的药材包裹起来,反复按压,不放弃每一滴残存的精华。
滤药,以细密的纱布为网,滤尽残渣,直至药汁宛若丝绸。
仅是熬膏前的准备,就需要整整一天光景。等到万事俱备,进入熬膏阶段,反倒变得轻松起来。
当出现牛眼泡时,膏方是稠厚的,这时要准备收膏。
从选药、润药,到挂旗、收膏,膏方师们以一生光阴铸一味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