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承载着历史的轨迹,展示着每个民族悠久古老的生活习俗和历史文化,每个文物背后有着怎么样的艺术和文化传承?是不是按照摆设者的所展现的,也许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远非自己掌握的历史能够把控。本书选取宫殿、纪念馆、教室、游乐场等四个方面,通过书画器物的讲述,将17世纪以来那些光明正大的收藏背后的政治考量连同时刻抒写着侵略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将展览中物品的真假和展出的各种考量。
展品的话语权归谁,一直是本书的关注重点。看似一些探险家所进行的采集物品,无疑都存有主观意念。但是留存下来的物品本身就带有历史意义。另外对探险地点的介绍,都用传说中神话所在地给其起名,将富有魅力的希腊传说赋予该地也极大地吸引着欧洲人前进的脚步,比如位于南太平洋法属波利尼西亚向风群岛中的最大岛屿——塔希提岛,更何况他们还要带着本地居民回到母国,就好像以前的非洲贩奴行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博物馆艺术品都是通过正当交易买来的,有些可能是礼物交换与公开买卖活动,也可能是被窃取,也可能是其他手段,但展品归属者并非实际的所有者,作为讲述者展现的作品有着自己的考量。在宫殿这一章,将博物馆的由来解释的清清楚楚,因为收藏原本就是小众文化,尤其在古现代。但解释就只能归属于占有者,就好像书中所提到的《东方财富上贡给布列塔尼亚》,多个作品当然是选取对自己更有利的解读才是最重要的,但其实,这种解读并无其他印证,因为历史早已迷失,就好比麦的来到英国的行为,谁能决定他在画像中的穿塔帕呢。类似《英国如此伟大的奥秘》,英国女王赋予非洲膜拜者一本圣经,无非展现了英国的自大。
种族之间的争斗远非有色人种的歧视更加残忍。澳大利亚作家、伦敦大学学院的艺术史专业学生爱丽丝·普罗克特通过文艺作品讲述22个不同角度历史,深刻印证看到的历史也许并不是这样,正如侵略者的历史得不到呈现,就无法被正视。当然,对作品的解读也是千人千面,对于侵略者,冠冕堂皇的认为是对古老历史的保护,而对于被侵略者,则是历史的教训,但对于双方都需要一种态度,那就是如何与伤疤共存。比如关于收藏品的归还等问题,关于美国盖蒂博物馆古希腊青铜雕塑“胜利的青年”,是1977年从德国艺术收藏家赫尔泽以近4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的,2007年8月,美国盖蒂博物馆同意归还其中的40件,但不包括“胜利的青年”。再比如,在棺材这一节,也许非黑人艺术家美化黑人的死亡会引发更大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