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传闻,蒋经国先生临去世的时候,躺在病床上已经奄奄一息了,旁边的副官们就问:“哎呀,老先生啊,你这个接班人还没有定啊,你赶紧定啊,不能再拖了呀!”
老先生说:“还得拖一会儿,再等会儿,你等会儿,你等会儿。” 然后就咽气了。旁边人就说:“哦,原来他指定的是李登辉,你等会儿。”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拖延误事!要不然台湾可能早就回归祖国了,你说是不?
不过话说回来,拖延症确实是困扰许多人的一大通病,甚至可以说百分之百的人都有拖延症,只是拖延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比如你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说今天晚上回去我要看书学习!于是回到家你翻开书本准备开始学习,但没等几分钟你发现好像应该记点笔记,然后你就找起了纸笔来,完了你又觉得肚子有点饿,需要吃点东西调整一下状态,毕竟学习这件事情这么重要。
而等你吃完东西之后,又感到有点口渴,于是就去烧了壶水,倒了满满一杯放桌上,忙完这些你终于可以开始学习了。这时候你一瞅时间,哎呀快11点了,得洗洗睡了,算了,明天再学习吧!
这就是拖延症,对吧。明明知道要做这件事,但你就是拖着不干,东搞搞西搞搞,最后啥也没做成。所以对于拖延症,大家都深受其害,那么怎么解决呢?
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教你如何战胜拖延症的书,他们首先吓唬你拖延症有多么大的危害,然后告诉你为什么会拖延,最后给你列一些所谓可以解决拖延症的办法,比如关掉手机、远离各种干扰、规划整块时间去做事等等。有用吗?我认为完全不靠谱。试想一下,我如果能做到这些,那还叫拖延症吗?就是因为知道你说的方法,但是拖着不去做,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如此说来,拖延症没救了?其实倒也不见得,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就告诉我们,拖延是所有人都存在的问题,因为及时行乐是人类本能,但有时候你只需要转变一下思路,反而可以利用拖延症高效处理更多事情。
本书作者约翰·佩里是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哲学家,2011年凭借人气爆棚的《结构化拖延法》一文,获得了搞笑诺贝尔文学奖。佩里认为,大部分拖延者并非一事无成,在逃避那些“本该做的事情”的同时,他们还是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不少其他事情的。
1. 结构化拖延
结构化拖延是作者自创的一个说法,意思是:由于没有做某些事,从而做成了不少别的事。在这个概念里,最关键的一点是:拖延不等于两手一摊,什么都不做。
尽管我们喜欢避重就轻,但无所事事的状态更让人难受。芝加哥大学的克里斯托弗研究发现,人们宁可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也不愿傻待着。
结构化拖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巧妙解决拖延问题的方法。举个例子,我这篇文章其实本来打算昨天就要写完的,但因为太费脑细胞了,我不想写就一直拖着。但无所事事很难受啊,我需要找些其他事来做。
于是之前看起来很烦人的事情,比如整理凌乱的书桌、打扫房间、洗掉已经堆了一星期的袜子等等这些事情突然就变得没那么烦人了,为了不写文章,我还是很愿意去做这些事的。
那么为什么今天我就愿意写文章了呢?因为我今天还有一件更不想去做的事情,就是有另一篇品牌策划的文案需要交稿了,比起写这类毫无营养的东西,和大家分享一些知识反倒有趣多了。
这就是结构化拖延法,为了拖着不做最不想做的那件事,为了减少内疚,还是把那些比较不想做的事做了吧,相比起来它似乎也没有那么面目可憎了。
所以运用这种方法,你根本不需要改掉拖延症就可以变成一个高效的人。你看我,还不是在拖延了一天之后码完了这些字吗?
2. 拖延与完美主义
通过上面的介绍,你应该已经知道,尽管自己做事爱拖延,但其实你是一名已经完成很多有价值工作的结构化拖延者。不过有没有办法能够减轻拖延的毛病呢?作者给出的第一个建议是:杜绝完美主义。
作者认为,是完美主义导致了拖延。你可能会说不对啊,我没有完美情结啊,我从来也没有干过什么完美的事,就连接近完美也没干过。但其实这是对“完美主义”基本概念的误解。
作者所说的完美主义,指的是停留在脑海里幻想层面的东西,并非真实状况。举个例子,很多读者朋友问我,怎样才能开始写作?其实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你想写就写啊,现在立刻马上,打开电脑就开始狂码字,发公众号上、简书上哪里都可以。
但是他们做不到,为什么?因为他们想的是我要写出一篇好文章来,怕写得不好会被人笑话,恨不得直接就来篇10w+。可是哪有这么完美的事对不对,因为脑子里幻想着要写一篇受欢迎的文章出来,于是你需要做足准备,需要去搜集资料,需要看别人写的好文章如何布局,却迟迟没有真正动笔,不就导致拖延了?
而关于这个问题,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中也有深刻论述:
有些人把自己标榜成完美主义者,这其实是他们不去做一些事的借口,他们把这个借口说出来的时候真叫个掷地有声:“做不好的事情我不做!”可问题在于,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一下子做好的,所以,他们这个也不做,那个也不做,到最后,已经不是“不做一些事情”了,而是“什么都没做”,成就了所谓的“一事无成”。
所以啊,对于大多数任务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你着手做的时候,心里要有数:做到“蛮好”就可以了,或许比“蛮好”再好一点儿,但是犯不着追求完美。
3.待办事项清单
关于如何减轻拖延症,作者给出的第二个建议是:列待办事项清单。
你把自己想要完成的那些事按重要性列个清单,把看起来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排在最前头,但也要有些其他值得一做的事位列其后。于是,根据结构化拖延法,完成后边这些任务,就变成避免去做清单最上方的任务的一种手段。正如作者在书中说到的:
借助于这种排列得当的任务结构,拖延人士就变成了有用的人!事实上,他们甚至还能像我一样赢得“做事高效”的好名声哩。
不过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清单最开头的那几件重要任务怎么办?永远也不做了?”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个问题。
作者给出的方法是,要为优先级最高的位置选对任务。最理想的备选任务有两个特点:第一,它看似有明确的截止日期(实际上并没有);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实际上并不是)。
你可以这么来理解,如果那件重要任务有明确的截止日期,那么放心,你最终一定会完成的,因为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没有,并且又不是重要得不得了的那种事情,说明可以再拖拖,等到哪天你有了一件更不想做的事情排在了它上方,你就愿意去做这件事了。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作者所说的“额外福利”,那件排在清单顶头的重要事项,最后自己消失了,或者因为情况变化,事情变得没有必要去做了。
比如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原先每周一需要给甲方交一篇文章,中秋节那天刚好是周一,我到了周日还没开始动笔。结果后面收到通知,说中秋节暂停发文,不用交稿了。当时那个心情,就跟明天考试你今晚还没复习,结果第二天老师说考试取消了一样。
总之,拖延症并不可怕,如果你觉得自己经常拖延,很可能你是一名结构化拖延者。这时候与其挣扎着想要改掉拖延的毛病,倒不如顺其自然巧妙利用结构化拖延法让自己去完成更多的事情。
希望你看完今天这篇文章后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没闲着——尽管拖了一点儿,还是干了很多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