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袁绍大败,曹操携长子曹丕愈战愈勇。
兵临城下,乱箭纷飞,鼓声震天,袁熙之妻甄宓(fu)和婆婆在屋内无助地相拥大哭。
不顾父亲命令,直达袁绍府内的曹丕,看到的便是梨花带泪的甄宓。
不,应该是满脸煤灰,哭成大花猫的甄宓。
为了防止被侵犯,甄宓事先将脸涂黑,希望可以躲过一劫。
可混迹美女丛中的曹丕那是一个火眼金睛。
他立刻放下剑,几步上前,用袖子轻轻拭去甄宓脸上的污垢,果然刮出了一个绝世美人。
本来想赶尽杀绝的曹丕“见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便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守护着美人,既不敢上前惊扰,又害怕他人侵犯。
那个“他人”指的是他的父亲——总是抢别人妻子的曹操。
曹操果然随后而至,看到甄宓楚楚可怜的模样,便愣了神。婆婆为了活命,连忙跪下磕头,请求将甄宓献给曹丕做妾。
曹操虽然也心仪甄宓,但顾及父子情义,又觉得甄宓如此美貌,不应只做妾,便将甄宓许作曹丕的正室夫人。
于是,一场官渡之战,将甄宓由袁绍次子袁熙之妻变成了曹操长子曹丕之妻。
对比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不懂怜香惜玉的袁熙,曹丕才貌双全,好骑射,善文章,骁勇善战,也疼爱美人。
甄宓先后生下了曹叡(未来的魏明帝)和东乡公主。
两人情投意合,恩爱有佳。
甚至,识大体的甄宓为了使曹丕子嗣兴旺,还试图让曹丕去宠幸其他妃子。
就当曹丕为了甄宓赶走任氏时,甄宓也为任氏说好话,劝说曹丕顾及旧情。
朝臣皆称,甄宓识大体,有帝后之相。
但在感情里,最初的吸引点,往往会成为最后的导火索。
因何吸引,往往因何结束。
曹丕之弟曹植年幼,常常与曹丕争执。甄宓总是劝说曹丕礼让弟弟,此举得到了曹操之妻的赏识,称赞其“此真孝妇也”。
由于曹丕常年征战在外,甄宓思念甚极,便写下了文采不输建安七子的《塘上行》,远寄至君。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曹植逐渐年长,陷入王侯将相无可避免的夺嫡争权之中。在朝廷上,由于曹丕有意排挤,曹植虽有才华,却无从施展,只好每日饮酒作乐。
除了酒,曹植唯一的倾听者便是甄宓。
她向来是善解人意的,懂他诗里的雄心壮志,懂他心里的郁郁寡欢,懂他性格里的不甘堕落。
只有在她这里,曹植不是那个受尽欺凌的次子,而是有才华有抱负的陈思王。
曹植对甄宓的情意随着曹丕领土的扩张而扩张,逐渐根深蒂固,百毒不侵。
曹丕本自遗传了曹操的多疑,先就因甄宓护及曹植心有间隙,如今看到甄宓和曹植整日待在一起,更是醋意大发,对曹植也动了歹意。
艳阳高照的一天,曹丕宴请朝臣,席间令曹植七步之内作诗,曹植走了七步,吟诗一首,曹丕却不打算就此了结。
幸亏甄宓及时请来曹丕之母卞氏,才保全了曹植性命。
这次,甄宓对不惜杀害手足的曹丕心灰意冷。而曹丕,也对当堂忤逆他的甄宓失望至极。
同年10月,曹丕自立为王,国号大魏,定都洛阳。
登基后,便兴修洛阳宫殿。山阳公为讨好他,献上郭氏与李氏两个美女。曹丕欣然接受,宠爱有佳。
之后,郭氏嫉妒曹丕依然对甄宓留有情意,便造谣说甄宓曾与曹植行苟且之事。
曹丕勃然大怒,当下令使者取甄宓性命,后又不忍,想追回使者,但为时已晚。
甄宓被葬于邺城,那个她出生的小城,那个她年少时,做着辅佐君主美梦的地方。
下葬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没有葬礼,没有礼数,凄惨至极。
得知甄宓死讯,曹植悲痛难忍,写下了《感甄赋》,将内心的思念与遗憾悉数倾诉,在诗句里,我们看到那样一个美貌的甄宓: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青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开朝霞;近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
只是,她再也无法回来。
其后,曹丕数次亲征孙吴,皆以失败告终,最终成为众矢之的,病死于洛阳。
甄宓之子曹叡登帝,追封甄宓为文昭甄皇后。并为避嫌,将《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对曹植多次贬谪,几经远调,后有诗云:“君王多不得为天子,半为当年赋洛神。”
《军事联盟》中,曹丕不无怨恼地问甄宓道:你从来就没有爱过我吗?
甄宓说:相爱不相知。
我相信这句台词是符合历史真相的。
对于八岁守矩、不与姐妹们看马戏;九岁识字、以史为鉴饱读诗书;战乱劝说母亲救济穷人的甄宓来说,辅佐君主便是她的全部寄托,她不会逾矩。
劝说纳妾也好,写下诗句也好,忍让弟弟也好,都是出自对曹丕的情愫。
毕竟,曹丕是那个战乱时,为她擦去污垢,给她安稳的人,是她日日思念的君王,是她两个孩子的父亲,是那个许诺伴她一生的人。
康拉德说:多疑产生恐惧。
曹丕的无情不是出于不爱,而是陷入了失去甄宓的恐慌,所以宁愿毁掉,宁愿让自己痛苦,宁愿世上再无洛神。
他故意忘却初见时那小鹿般怯懦的眼神,故意遗忘她情真意切的诗篇,故意躲闪那漫长的陪伴,甚至,故意隐藏自己的胆怯和留恋。
在多疑的眼神里,即使洛神降临,也只能凝泪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