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日和2019年1月3日程主任在我们班进行了两次推门听课。我第一次讲课的题目是《表内除法》综合练习一,根据第一次听课结束后程主任在评课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在一个周的时间内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又进行了第二次讲课--《角的初步认识》复习课。在程主任的指导和点拨下,我总结了如下内容:
一、规范是前提
规范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练习本的规范。对于小学低学段的学生而言,在做题的时候应该有统一的练习本。第一次的讲课,在做练习时,有的学生用小演草,有的学生用田字格,有的学生用大演草,甚至有的学生用一张纸或半张纸。尽管在平时的学习中,各位课任教师就已经强调过要用统一的田字格或练习本,开始学生还能比较规范地使用,但由于后期强调的力度不够,学生换本之后并未继续坚持。第一次听课以后,我与其他科任教师进行了沟通,对学生的练习本进行了明确要求,即统一使用小演草作为课上练习本。
其次是书写的规范。就数学而言,书写的规范主要是数字的书写规范。脱离了田字格,不少学生的书写就变得任性又随意,其中,0、3、5、6等几个数字的书写尤为重要。就这个问题,对于书写很差的同学单独谈话,并给予其书写建议。
二、语言是桥梁
数学学科严谨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语言不应是随意的、冗杂的,应当是简洁明了的,有指向性的。教师的语言应该符合所任教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接受度。一节数学课,教师说得多,占用的课堂时间就多,学生表达的机会就少了,然而学生的学习不应是被动的,而应该是主动的。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非机械的学习,语言,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重要手段。师生之间的语言是搭建会与不会、教与学之间的桥梁。
三、问题是方向标
低年级的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不足,创新能力也有欠缺。问题的提出不应是生硬的、晦涩的,而应当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正如尼尔波斯特曼所说的:“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始于问题,也就是说提问题是我们最重要的智力工具。”
当学生给出的答案既不完整又不正确时,教师应当通过运用一定的策略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逐步发现和理解答案采取的策略,可以是对相应知识点的提示、举例或推演。这就要求我们在提出问题时,借助“支架”。通过建立有意义的问题框架,对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困惑,能起到建构意义和辅助作用。教师应在提出数学问题时首先进行分析,再进行设计。对于学生每一个知识点的习得状况,根据“最近发展区”,充分对学生学业发展状况进行认真的分析,了解学生知识现状与“最近发展区”之间的差距,同时考虑学生学习的现实状况、学习风格以及其他因素对设置问题支架的影响。
四、爱是灵魂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是师生交往的前提和基础。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对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尽管他(或她)也许并不能让老师满意、让同学喜欢。在课堂中,对待爱随便说话、做小动作的学生,尽量对他多些耐心、多些期待。
让我们用爱坚持,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有希望的,都值得我们用心对待、用爱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