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读了不少书,为什么常感觉无用?不断的买书,也在不断的听书,买的书看了几页便没下文了,听的书不少,听过了就听过了。一年下来自己似乎就没感觉到进步?
为什么?
你内心是不是也常在打鼓:怎么别人读了书就能产生那么大的价值,甚至能创造出自己的事业来?
而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呢?
读书对自己来说真的没用吗?
下面就让我们来剖析不同人的读书状态。
比如同是读《唐诗三百首》,一些人读了,就觉得这里面的诗写得好,兴致来时读几首,其他的什么也没做。
第二位读书人,觉得这里面诗经典,其中还有经典中的经典,于是把三百首其中的经典摘录到了笔记本上,这本书就算读完了。
第三位读书人,读完了这本书后,突发奇想,既然他们能写这么好,我干嘛不模仿下呢?
他觉得孟浩然的《春晓》不错,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他大胆的开始想象:昨夜睡梦晓,听得公鸡叫;醒来怕迟到,匆忙知多少?
有了第一首,他便来劲了,接着开始第二首,第三首,虽然写得很蹩脚,但他从中找到了快乐,后来突发奇想又加入了当地诗友会,并且开始了在当地报刊投稿。
第四位读书人,读完了《唐诗三百首》后,感觉这里面的字词很多都不解其意啊!怎么办?就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查,并且记录下来,做了笔记。等全部读一遍,也理解透彻后,突然觉得很多人可能对《唐诗三百首》的诗也未必了解,我既然都把唐诗逐字逐词查阅注解了一遍,是否能把这些内容出版成一本书啊!就叫《唐诗三百首注解》。于是他把这些内容变成了电子版,并咨询了多家出版社,没想到有一家省级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书。拿到出版的新书他异常的激动,觉得唐诗博大精深,而且他已深刻的领悟了其中作诗的规律,没事时也会模仿。不仅如此他开始了更大的野心,他希望出版一本唐诗故事,将每位作者的趣闻轶事配合诗词辑录整理成册。由于他对唐诗的深入研究和理解,电视台便邀请他参加综艺节目。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他成了唐诗研究领域的专家,并且开办起了诗歌创作培训班。他也因为一本《唐诗三百首》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第一位读书人是很多读书人的现状,他代表:这本书我读过了。
第二位读书人读了后,认真的做读书笔记,他代表了,有些读书人喜欢收藏。他们分门别类记录读过的书,但是他们记录的笔记和内容,几乎再也没有去翻看过第二遍。
第三位读书人,他什么也没做,但他通过模仿学会了写诗,不管写得好坏。他未必能背下来完整的一首诗,但他竟然通过不断的模仿,成为了一名业余诗人。
第四位读书人,通过读《唐诗三百首》发现了问题所在,循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并且由此逐渐达到了唐诗领域研究的专家,因为这本书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都是在读《唐诗三百首》,但是就有四种不同的结局。
大部分的读书人都停留在第一二层阶段。他们仅仅是读过了,或者做了笔记。
但他们没有让书本身产生化学反应,也没有联系到自我。
第三位读书人代表了致用型人,他们读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学会其中的技巧,做到自己会。这就发生了质变,从《唐诗三百首》经典诗句到自己能写出经典诗句来。
无疑读书的价值已然产生了,他绝对不会说读了《唐诗三百首》没啥用。
第四位读书人代表了融汇贯通,举一反三。他不仅理解了诗,会写诗,还教别人,他不仅用这本书改变了自己,他又用这本书改变别人。
那么这本《唐诗三百首》在他的人生中价值几何呢?显然无法估量。
第一、二种读书人都会陷入读书无用的境地,即便你读100本,1000本,其实改变依然很小。
因为读过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人已经记不得多少内容,在他们脑海中残留的记忆,大概就剩:我曾经读过这本书,听过这本书。如此而已。大部分的读书人和听书人,不断的在学习,看似很勤奋,其实真正的改变微乎其微,而且他们很容易陷入知识焦虑和饥渴症中,一方面在不断的精进读书,另一方面读书越多,越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更多。但是依然时常觉得,读了似乎也没什么改变。
当你感觉读书无用时,多半是你没有把书本的知识用起来;多半是你没有将书的精华和自己进行关联,书是书,你是你。
所以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读书不仅在精,更重要的是要让书成为改变自己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每一本书都带着使命来,而这个使命必须你用自己的基因密码去打开和命令它。
它将带你遨游太空,驰骋世界!
不是读书没用,而是我们自己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