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心理学说:我们的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我们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而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
他的话确实挺颠覆我们的认知的。
为什么在他看来“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呢?” 《被讨厌的勇气》的作者在书中举了几个例子:
一位平时自认为非常温厚老实的青年在咖啡店看书时,从他身边经过的店员不小心把咖啡洒到了青年的衣服上,那是青年刚下狠心买的一件好衣服。于是青年勃然大怒,对店员大发雷霆。
青年是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因为即使青年不大声呵斥而是讲道理的话,服务员也会诚恳地道歉或者用干净的抹布擦拭甚至洗衣服等等。但是青年为什么采用大声呵斥的方式而不是讲道理呢,就因为青年感觉讲道理太麻烦,所以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对方屈服。作为相应的手段,青年采用了”愤怒“这种情感。
作者还举了另一个例子,有一天母亲和女儿在大声争吵。这时,电话响了,是女儿的班主任打来的,于是语气中还带着一丝愤怒的母亲立刻变得彬彬有礼,客客气气地和老师交谈了5分钟。等和老师交谈完后,母亲又开始勃然变色,怒声训斥女儿。
所以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愤怒只是我们为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
读书会上读到的这些内容也让我们陷入了思考。
是啊,我们似乎从来都觉得自己生气发怒得理所当然,批评他人也是正义之词,谁让对方不听话,我被他们气死了!
这些学生不识好歹,不骂他们,他们根本就不会听也不会改!!
然而,其实这些批评指责的方式,只是我们借着”愤怒“之名,让对方屈服的一种方式而已。
一位学伴分享了她自己的亲身例子,有一次,她正在教室高声训斥学生的时候,校长电话突然打来了,然后这位教师以无比温柔的语调在教室外接电话,回到办公室后,她还给自己的发火找了一堆理由,以证明自己批评学生的正确性。
还有一位学伴是大学老师,她就说到,她对她的学生就不会用愤怒的沟通方式,而更多的是讲道理摆事实,和他们一起沟通协商等。因为对于大学生来说,用愤怒的方式沟通是无效的,他们不但不听,还会反感反对。
我们的很多家长或者身边的朋友也会反应:小时候孩子很乖很听话的,大了怎么说都不听了,我是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和孩子说个话还得小心翼翼的。哎,是不是孩子到了青春期都这个样子?
孩子小时候,我们一发怒,孩子就害怕。训斥TA或者命令TA做这个干那个,很有效!但是随着孩子长大,他们的身体更强壮了,也有更多自己的思想了。大人还是采用发怒呵斥的方式,孩子开始反抗了,不听了。你打他,也许还打不过,你骂他,他也许会回骂得更凶。于是,旧有的方式无效了,很多家长不得不采取新的策略。
看!!这些鲜活的事例多么生动的说明了:用“愤怒的方式表达” 其实只是我们采取的一种手段而已。有愤怒的情绪很正常,但面对自己愤怒的情绪,怎么去表达却是可收可放的一种手段。我们可以平静地表达自己的愤怒,也可以用大发雷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
意识到这一点,看清这一点很重要。当我想通了这里后,我意识到,当我和女儿沟通,我对她有时候嗓门很大很凶,好像很愤怒的样子,其实只是我想让对方屈服我的一种方式而已。同样的,如果对方是很凶恶气焰很高的样子,也不过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姿态而已。
人与人之间就像是在夺能大战,有时以“愤怒”为武器,有时以“示弱”为武器,目的都是夺取你的能量,为己所用。看穿这些把戏,定住自己,稳定住自己的能量。这样的我们才是更加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