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先给自己找一个搭档,然后在心里默默选出你和他都熟悉的歌,在桌子上敲出这个歌的节奏,让你的搭档来猜一猜这是什么歌?注意是在桌子上,而不是在任何乐器上!你会发现你的搭档很难猜出来你心里想的那首歌。你俩交换下角色,同样你也很难猜出他敲的歌。但是,作为敲这首歌的你,内心肯定觉得自己敲得特别清晰。
西方的一个学者,通过研究这个小现象,获得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她给这个现象起了个名字叫“知识的诅咒”。
当你敲歌曲时会觉得自己敲的特别清楚,而你的搭档却根本听不出来,如果每一次都听不出来,那就说明你敲的根本就不清楚,但是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敲的很清楚呢?你被自己脑海里的那个旋律“诅咒”了!你想的那些旋律同伴的脑海中并没有。这就是一种信息的不对称,同样的,夫妻之间,老板员工之间,都存在这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知识的诅咒”。
再举一个例子,美国历史上有个非常著名的广告人霍普金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有一次乘火车和一个啤酒商坐在一起。聊了一会天后,啤酒商吐槽说自己生意难做,霍普金斯说愿意替他免费写个广告,但是要求啤酒商把卖点告诉自己。啤酒商非常为难,觉得自己卖的啤酒(后来成为美国的老牌啤酒)没什么卖点,和其他啤酒差不多。霍普金斯说不可能,哪有没有卖点的啤酒,要求啤酒商把生产流程讲一讲。当讲到用高温纯氧吹一下瓶子后再灌装不会使啤酒变质并且让口感变得清冽时,霍普金斯认为这就是不可多得的卖点。
当时最重要的广告载体是报纸,广告标题尤其重要,标题最基本的原则是一句话说清楚整件事。于是,他给出了这样一句广告语“每一瓶舒利兹啤酒在灌装之前都要经过高温纯氧吹制”,旁边附上了一张示意图。
啤酒商认为,这是每个啤酒生产厂家的标准工艺,根本算不上什么卖点。霍普金斯当即和啤酒商打了个赌,自己出钱打广告,挣钱了啤酒商还钱,不挣钱自己打广告的钱不要了。啤酒商按照他的广告语打了个广告,结果啤酒销量大增。同类商品其实卖点都差不多,有些问题厂家认为非常平常而对于消费者却很新鲜,分辨出这些“诅咒”,就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知识的诅咒和一种感觉挂钩,这种感觉叫做“委屈”,老妈对儿子很好,儿子不领情,委屈!老婆对老公很好,老公觉得啰嗦,委屈!你的产品很好,别人不买,委屈……只要是这种时候你觉得委屈,十有八九是知识的诅咒在起作用,这个时候就看谁更善于打破知识的诅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