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才会发现觉得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需要学的也越来越多,没资源怎么办?没时间怎么办?
这还不好说嘛,现在网上免费资源这么多,最方便的就是微信公众号,专业知识、养生、理财、美容各种各样的领域应有尽有,慢慢公众号越积越多,文章看不过来了,就更加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了,现在倡导的就是碎片化学习嘛!上班路上、吃饭时、排队时甚至上厕所时都会忍不住看几篇。看完了觉得这个观点很新颖,那篇文章对我很有用,但是记不住怎么办(ノಠ益ಠ)ノ彡┻━┻还好有收藏功能,收藏起来慢慢看……
这就是传说中的“松鼠症”,不断囤积,慢慢变成了一个收藏癖患者,搜集和收藏过程中会有一种莫明的满足感,好像这些知识收藏了以后真的可以为我所用一样。差别只不过是别人收藏的是实物,我收藏的是知识罢了。
但是很遗憾,我收藏的文章少说有100+,然而回头重新翻看的几率几乎为0,更让人沮丧的是之前我收集的文章,我现在一篇甚至是一个观点都想不起来,也就是说这些文章,我全白看了╥﹏╥...我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然而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我对自己的记忆力还是挺有自信的。
初中是个情窦初开的季节,那时候女生之间流行各种玛丽苏言情文,当时白天要学习,只能晚上睡前抽空看会儿,然后第二天就在课间开始给同桌讲述昨天看的内容。我讲的天花乱坠,她听得津津有味,想想还是挺怀念的。
高中时要背的东西更多了,各种定理公式不说还有各种长篇大论的文章。还记得又一次语文老师要求背课文,给老师背过之后可以提前下课,到我去背的时候才走了几个人而已,可见当时我的记忆力是绝对杠杠滴!
到大学了,日子过得轻松了,就开始迷恋小说,夜行歌,花千骨,我自己都记不清楚到底看了多少遍,但是毕业这么长时间了,我还是能回想出里面的很多情节。
现在我依然喜欢看小说,但是你再让我看完之后给你讲出来基本上是不可能了。有时候和闺蜜聊天给她推荐小说,她问我讲的是什么,我顶多是磕磕巴巴讲述一下大致情节,就让她自己上网去看了。再也没有当时和同桌讲述时那种神采飞扬的感觉了。
为什么现在会变成这个样子,到底发生了什么?来让我们对比一下背景:
学生时代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稀少而珍贵的,所以看得时候特别专注,甚至 吃饭、睡觉的时候都在把自己代入到小说的世界,把自己幻想成主角来演绎。
走入社会以后,就开始面临2个问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
诱惑干扰变得越来越多,这篇还没看完就跳到了下一篇,现在看了微信刷微博,听了音频看视频,信息源源不断的来,甚至都不给大脑休息的时间。但是流过大脑的时间太短,吸取不了有用的信息,一直处于被动的填充阶段。以前信息少,脑子会想一件事很久,现在你有多久没有独立花时间去想一件事情了?
也就是说现在的时代已经变了,知识不再是以多取胜的时代,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你知道的再多也干不过度娘。深度思考能力会变成学习的核心竞争力。深度思考来源于对知识的搜索和链接能力,但是碎片化学习会干扰你的这种能力。
碎片化知识的可怕在于你对内容毫无预期,只能被动接受。而且你并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问题讲的这句话。如果你不会搜索,就不知道背景;不会独立思考,就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那你单纯只知道某句话也就没有了意义。
引用以古典的文章的片段
比如说有段时间我刷管理类的文,你会发现在雷军、傅盛、彼得德鲁克、吴伯凡、马云、吴晓波……各位大佬针对同一个问题讲的内容完全不同。到底信哪个?
其实雷军讲的是互联网行业;傅盛讲的是小企业逆袭,他正在做投资;彼得德鲁克用管理在讲哲学;吴伯凡老师在讲中西方文化;马云老师在对大众励志;吴晓波其实是用管理谈财经——更重要的是,他们讲话的场合,时间点和对象你一无所知。
碎片化学习的陷阱在于扼杀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人变得不求甚解。因为要进行深度思考是需要消耗很多精力和时间的。相比来说跳跃化的碎片学习就简单而有趣的多。
练习一种技能就相当于种一棵树,只有先进行深度思考,长出枝干,然后用碎片化的学习长出一片片绿叶,才能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如果只进行碎片化学习,就相当于凭空长出了叶子,没有枝干的支撑,早晚会枯萎凋谢。
所以碎片化学习是你在有系统知识基础上锦上添花,单纯只强调碎片化学习就是一个骗局,它会让你花费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最后一无所获。
对于这一点我自己就深受其害,其实我从去年就开始学习理财知识了,花了大把的钱去买了教程。当时一度很喜欢看电视剧,所以晚上的大块时间都耗费在了电视上。但是又觉得钱都花了不学好亏,正好这个时候碎片化学习流行了起来,于是我开始用碎片的时间来学习理财。
但是对理财有过系统学习的人都知道,理财前期需要学习很多专业的知识,枯燥又无趣。碎片化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好不容易进入状态开始学习,这一块时间就结束了。而且碎片化的时间下一般环境都比较糟杂,同时也有其他的事情要办,不能全身心投入,这种状况下很容易就会产生不耐烦的情绪,为了放松心情,就会开始改看轻松愉悦的文章或者打会儿游戏。
因为学习理财迟迟没有进展,我就开始觉得自己的方法不对,接着就听说画思维导图是个不错的学习方法,用好了学习效率特别高。
于是我本着“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想法去学了思维导图,想着“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就收集了一些比较好的案例开始模仿,因为每次手绘思维导图时间比较短,没有办法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所以很难去抓住核心重点。
对比着其他人的思维导图就觉得自己画的不忍直视,当时想着内容不足,形式画面上好看也可以做点弥补啊!但是没想到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又开始学起了绘画。
画笔,画板和参考书都买了,抽空就临摹一张,画着画着还是觉得自己没什么进展,就以为自己没有画画的天赋,不是这块料也就放弃了……
现在想想自己真是可笑,花了那么多钱、时间和精力,最后一无所获。究其原因除了诱惑太多,更多的是我没有拿出整块儿的时间用心投入去学习。
碎片时间从数据上看是挺多,但是对我来说想进入学习的状态差不多要十几分钟,也就意味着看似在学习的时间里,很大一部分都在酝酿状态。
对于那些真正拿出整块儿时间去学习的人,我怎么可能比的过,比不过要么就觉得自己方法不对拼命找方法,要么就以为自己没天分直接放弃。现在想来真是太可怕了,幸好我能及时从这个漩涡中走出来。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学习是从内而求,不是从外填鸭。所以先要找到找到自己真正想学的东西,对自己有深远影响的东西再开始学习,实在不知道怎么找,可以去看看黄金圈法则。并且一旦开始,就要拿出大块儿时间去系统学习,打好基础,然后碎片化学习才能够发挥它的作用,帮你添枝加叶,让你得到真正的成长。
幸好现在我又重新开始意识到理财对我的重要性,因此又把理财教程重新拾了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分享才能让你知道你还有哪里不懂,但是没有人愿意听我长篇大论的叨逼叨,所以我就写成了文章。
轮到自己写文章才发现知道这件事一点都不轻松,可能你几分钟就读完了,但是我却需要写好几个小时。因为必须去思考这个东西是不是符合逻辑,各种收集资料来判断内容是不是真实可靠。
写文章我是新手,理财我也是新手,所以前面写的理财文章基本上就是知识点的累积,枯燥无味,究其根本就是我知道的内容太少了,无法旁征博引,并且思考不够深入,不能加入更贴近生活的实际案例,让文章更有可读性,读起来也不那么费劲。
虽然我的文章写得确实不好,但是这就是我成长的脚步,希望有一天我回头来看,也会感慨我竟然写过这么LOW的文章,以此来证明其确实进步了<( ̄ˇ ̄)/
我也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也能够早日走出碎片化学习的骗局,不要像我一样付出了这么多最后一事无成,而同期的学员很多已经小有所成,这就是血淋淋的教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