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二、正行平等(分三科) 申一、徵
【云何此意由是二相善防護已,正行善捨或無記捨?】
這是第二科「正行平等」。前面第一科「能善防護」,「能善防護」就是這樣子,「防護諸根」和「修根律儀」。下面第二科「正行平等」就是你修正念成功的一個相貌。分三科,第一科「徵」。
「云何此意由是二相」,由前面「防護諸根、修根律儀」,由這二個相貌「善防護已」,「正行善捨」或者是在「無記捨」裏邊,這是怎麼個情形呢?就是又詳細的再解釋。下邊第二科是解釋。
申二、釋(分三科) 酉一、標
【謂即由是二種相故。】
這是先是「標」。怎麼能夠「善防護、正行善捨或無記捨」?就是由這二種相,你能防護、能修根律儀,就能夠行於善捨或無記捨了。這是「標」。
酉二、徵
【云何二相?】
這是徵。下面第三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舉這個眼根。
酉三、釋(分二科) 戌一、舉眼根
【謂如所說防護眼根,及正修行眼根律儀。】
就像前面已經說過,你保護你的眼根不要起種種的煩惱;起了煩惱,你修眼根的律儀把這個煩惱消滅它,是這樣子。這是舉眼根。
下面「例餘」,就是其餘的根也同於眼根。
戌二、例餘
【如說眼根防護律儀,防護耳鼻舌身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儀、當知亦爾。】
也和眼根一樣,也是這樣意思。
申三、結
【由是二相,於其善捨無記捨中、令意正行。】
由這二個相貌;一個防護、一個修根律儀,就是使令你的心在「善捨無記捨中、令意正行」,行於這個境界,這就是這樣意思。
前邊這是「總舉」。「廣辨二相」分三科,第一科是「總舉」,舉出來這二相的修行的境界。下面第二科解釋,解釋前面這個。這等於前面是標,後面解釋。分三科,第一科「不取相及隨好」,就是這個。這又分二科,第一科「別辨相」裏邊分「第一類」,「第一類」裏邊分二科,第一科是「不取其相」,「舉眼所識色」,天一「徵」。
午二、隨釋(分三科) 未一、不取相及隨好(分二科) 申一、別辨相(分二科) 酉一、第一類(分二科) 戌一、不取其相(分二科) 亥一、舉眼所識色(分二科) 天一、徵
【云何於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
說是「眼」去了別「色」的時候,「眼不取色的相」,這句話什麼意思呢?你解釋解釋、我聽聽。
天二、釋(分二科) 地一、反顯
【言取相者:謂於眼識所行色中,由眼識故取所行相。是名於眼所識色中執取其相。】
這第二科就是解釋。解釋裏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反顯」,從反面來顯示這件事。前面這問,說是「怎麼叫做不取相」?那麼就應該解釋「不取相」;不是,他不解釋「不取相」,解釋「取相」,這就是反釋了。
「言取相者,謂於眼識所行色中」,就是說你這眼識在青黃赤白的色裏邊活動的時候,「由眼識故取所行相」,由你這「眼識」就是了別所了別的這個「色」的「行相」,「色」是有為法所以是「行相」。「是名於眼所識色中執取其相」,因為你眼識了別這一切的色相的時候,你沒有智慧知道這些都是假的、是空的,所以有「執取其相」的意思。但是在《披尋記》的解釋,眼識在了別色相的時候同時也有意識在執著,就執著都是真實的,不知道是假的、是空的、是無常、無我的,不知道這個事情,所以叫「執取其相」。只是執著,這時候這貪心瞋心還沒起來的時候,只是「執取其相」,這叫做「取相」,那麼也就是知道「不取相」,就是這樣也就反顯出來這個「不取相」的意思。
地一、正成
【若能遠離如是眼識所行境相,是名於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
這第二「正成」。若是你這個修行人,你對佛法有聞思修了,得到了佛法的智慧的時候,你「遠離如是眼識所行境相」,你不執著它是真實的,「是名於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就是這麼意思,就這麼講。
亥二、例耳所識等
【如於其眼所識色中,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也是這樣意思,都是執著;雖然是執著,可是貪心瞋心等煩惱還沒起來,這時候叫做「取相」,是這個意思。
戌二、不取隨好(分二科) 亥一、舉眼所識色(分二科) 天一、徵
【云何於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
前面是解釋「不取相」,現在說是「不取隨好」,分二科,第一科是「舉眼所識色」,分二科,第一科「徵」。
怎麼叫做「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呢?這是徵。
現在第二科是解釋,解釋還是「反顯」。
天二、釋(分二科) 地一、反顯
【取隨好者:謂即於眼所識色中,眼識無間俱生分別意識,執取所行境相,或能起貪、或能起瞋、或能起癡。是名於眼所識色中執取隨好。】
「取隨好者:謂即於眼所識色中,眼識無間俱生分別意識」,眼識一剎那就生起來了、一剎那就過去了,沒有其他的東西在中間作障礙,「俱生分別意識」同時就生出來分別意識,意識就生起來了。這「俱生分別意識」這地方,就是眼識一剎那生起的時候、同時意識就生起了,但是那個時候意識和眼識一樣,只是分別、了別這個色相,只是這麼了別、這麼執著就是了。現在說「無間」生出的這個「意識」,那和前一剎那,和眼識同時這個意識就不同了,不一樣。
是什麼不同呢?「執取所行境相,或能起貪、或能起瞋、或能起癡」了,就是這樣子了。「執取所行」的色的「境相」,這個時候或者是起了貪心、或者起了瞋心、或者是起了種種的愚癡分別心,這樣子。「是名於眼所識色中執取隨好」,這是這樣意思,這個「執取隨好」是這樣意思。這樣意思其中有什麼不同呢?就是這個「取相」的時候是概略的取這個色的相貌;這個「取隨好」的時候就是詳細的…這地方怎麼樣…這個怎麼樣…就是特別詳細了,有很多的名言出來了。這個眼識是沒有名言的,眼識一接觸境界的時候它沒有名字,這是青的、這是黃的、這是白的、這是好的、這是壞的…沒有這些分別,不帶名言。現在這裏邊這個分別意識一現起來,不同了,它有種種的名字了,有種種分別,這是好的、這是不好的…好又是怎麼怎麼…的,壞又是怎麼怎麼…的,有很多的名言了,這是「取好」,這和「取相」有點不同。「是名於眼所識色中執取隨好」。
前面是「反顯」,下面是「正成」。
地二、正成
【若能遠離此所行相,於此所緣不生意識,是名於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
若是你這個修行人「遠離此所行相」,就是在這個「所行的相」,你的識所活動的這個色相上遠離這些執著心。「於此所緣不生意識」就是不生分別,不認為這是好的、這是壞的…,這都不分別。「是名於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這麼講。
亥二、例耳所識等
【如於其眼所識色中,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這是「例耳所識等」,這樣子,也是一樣。
這是第一個解釋,第一個解釋這個「不取相、不取隨好」的解釋。下邊是「第二類」,又分二科,第一科「總標」。
酉二、第二類(分二科) 戌一、總標
【復有餘類執取其相,執取隨好。】
前面是一類,這是還有「第二類」,另有一類「執取其相、執取隨好」的不同,和前面不一樣。這是「總標」。
下邊「別辨」分兩科,第一科「舉眼所識色」分兩科,第一科「取相」又分兩科,第一科是解釋。
戌二、別辨(分二科) 亥一、舉眼所識色(分二科) 天一、取相(分二科) 地一、釋
【言取相者:謂色境界在可見處,能生作意正現在前,眼見眾色。】
「言取相者:謂色境界在可見處」,如果太遠你看不見,中間有障礙也看不見,種種的因緣;現在是在可見的地方。「能生作意」,在可見處,那麼你這個根和境界一接觸這個「作意」就現前,這「作意」心所一出來就引起了眼識,又引起種種的分別意識。「能生作意,正現在前」,這個眼識就現前了。「眼見眾色」,這個作意心所引起了眼識現前了,於是乎眼識依眼根,就見眾多的色相了。
地二、結
【如是名為執取其相。】
這是這麼講。這個和前面說的有什麼不同呢?就是這裏說的詳細了一點,是這樣子。
天二、取隨好(分二科) 地一、釋
【取隨好者:謂即色境在可見處,能生作意正現在前,眼見色已;然彼先時從他聞有如是如是眼所識色,即隨所聞名句文身、為其增上為依為住,如是士夫補特伽羅,隨其所聞,種種分別眼所識色。】
前面說是「取相」,下面是「取隨好」。分兩科,第一科解釋。
「取隨好者,謂即色境在可見處,能生作意正現在前,眼見色已,然彼先時從他聞有如是如是眼所識色」,然而這個人,在以前的時候從別的人,這個「他」或者是從人、或者從書本上「聞」,從他人聞,或者是從書本上讀、閱讀,你就知道有「如是如是眼所識色」,這個眼所認識的色是這樣子、這樣子、這樣子…很多的差別境界。
「即隨所聞的名句文身為其增上」,就是你以前所聽說的、所閱讀的、你所知道的關於色上面的「名、句、文」,「名身」、「句身」、「文身」,名的體相叫「名身」,也就是這一個名稱、或者這一句,名也好、句也好都是文字,也就是你的音聲的曲趣相,就是這個「名句文身」,「為其增上」,因為你以前有過這種知識,這個知識就給你力量,你就會這樣分別;如果你以前沒有這個知識,雖然遇見了你不會分別,你就不知道。
「為依為住」,「為依」呢,你這個分別心要靠它來幫助你,要靠這個名句文來幫助你,不然的話你這個分別心起不來,所以它是個依止處。「為住」這個「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依據名句文去分別這件事的時候,你不會跑到另一個境界上面去分別,就把你繫縛在這個範圍內去分別這叫做「住」,把你困在這個範圍內了。這個說起來,這個凡夫就是這麼回事,就是你遇見一個境界,就陷溺在這個境界裏邊,你跑不出來,你跑不出來。你陷在這個貪心的時候,你說你不貪?除非你遇見佛法的時候有辦法能解脫出來,不然的話就是在那裏,這就叫做「住」,「為依、為住」。
「如是士夫補特伽羅,隨其所聞,種種分別眼所識色」,就是隨其所聞,眼所識色,作如是種種的分別。這叫做「取隨好」。
地二、結
【如是名為執取隨好。】
這是第二科「結」,結束。
亥二、例耳所識等
【如於其眼所識色中,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也是這樣子。所以,這個讀書多的人分別心多,讀書少的人分別心少,就是這麼回事。但是讀書多的人這智慧也多,所以有一利也有一弊,有一弊也有一利,這樣子。
申二、應思擇(分二科) 酉一、辨種類
【又此取相及取隨好,或有由此因緣、由此依處、由此增上發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或有由此因緣、由此依處、由此增上不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
下邊是第二科「應思擇」,前邊是「別辨相」。第一科「別辨相」,別辨這個「取相」和「隨好」的這個相貌。現在這是「應思擇」,就是你應該做如是觀,這就是你學習來的正念,你從聞思修得來的智慧在這裏要用了,就是「應思擇」。分兩科,第一科「辨種類」。
「又此取相及取隨好,或有由此因緣、由此依處、由此增上發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你從無始劫來習慣就是這樣子「取相」和「取隨好」,因此、以此為因緣、以此為依處,這個相和隨好和這些種種的名言有增上的力量,就發生種種的罪過、種種的這個染汙心,「令心流漏」,使令你這個本來是無記性的心也隨著活動,這個心王隨著這些染汙的心所在活動,所以就引起了很多的煩惱。
「或有由此因緣、由此依處、由此增上,不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這個不同了,就是這個是佛教徒,他肯如理作意了,雖然也是取相、取隨好,但是他「不生種種的惡不善法、令心流漏」,沒有這個事情。
這是先「辨種類」,下邊說「明遠離」。
酉二、明遠離
【若於此中執取其相、執取隨好、不如正理;由此因緣、由此依處、由此增上、發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彼於如是色類境界、遠離取相及取隨好。】
你「執取相、執取好」的時候,你不能如理作意的時候,當然就是一般的這個惑、業的境界,染汙的境界。「彼於如是色類境界、遠離取相及取隨好」,那你就應該這樣思惟觀察:「這是有罪過的!」我對這些境界裏邊「遠離取相、遠離隨好」,那心裏邊就清淨了,就沒有「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的事情了。(20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