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链接
二、思维导图
三、写小结
1.收获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学了那么多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答案可谓众说纷纭,而古典给出的这个回答,却是如此与众不同。他没有讲多少高大上的深奥道理,而是直击靶心、一语中的:
因为你没有学会读经典!
想一想如今这个“碎片化”时代,“知识大爆炸”的年代,穷奇一个人毕生的精力,知识永远也学不完,更何况知识的更新迭代一直呈加速度状态。
这时候我们需要区分知识的3个层次,用批判性思维能力找到自己能够深挖的那个领域----不做爱因斯坦的司机,而要做经典知识的“X光机”。
我个人的理解是:当你接触一个新领域的时候,在入门阶段可以随便读,这时候觉得什么知识都是新鲜的,就是古典所说的yyds;
在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之后就要步入进阶阶段,这时如果没有自己的判断标准,那么就会陷入古典所说的虚无主义:到底谁说的才是正确的呢?这个点就是古典所推荐的状态----你应该读经典了!
某个领域的经典著作,通常都给出了框架结构,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底层逻辑。当我们理解透彻底层逻辑之后,也就相当于有了个人的收纳箱,可以把以前所读的知识加以归纳整理、去芜存菁。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拥有了独立思考、择善运用的能力,进入了知识的精通阶段。
古典说,知识晶体相当于乐高模块,而经典著作相当于乐高图纸,所以,经典是知识界的图纸!
2.反思
古典在他的这篇文章里举了一个例子,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说《动机心理学》这本书是市面上很多同类畅销书的鼻祖,这些畅销书就相当于乐高模块,而《动机心理学》就相当于设计这些乐高模块的图纸。
那为什么这些书还大受欢迎呢?古典说主要原因取决于读者的认知水平。
这一点给了我很大启发,我想起了自己啃《认知天性》这部大块头的经历:
我读《认知天性》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知识积累,也没有想过理解这本书会有多困难。
初读时只觉得书里面讲了很多干货,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第2遍再读时才发觉书里面至少有上百个专业术语,需要我花时间慢慢去领悟;
那时候我就用了最笨的办法,一个一个去问度娘,做好笔记。
这样到了第3遍的时候,我慢慢意识到这本书的底层逻辑----其实就是两大核心模块:检索练习和心智模型。
从这两个核心模块就可以把《认知天性》这本书的框架搭建起来,再去看同类的书时我不必要再花很多时间。
因为我有这样的体会,所以更加能悟透古典老师推荐要学会读经典是什么含义!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怎么才能知道哪本书是经典?如果自己真的认知能力不够,又怎么能读懂经典呢?
帅小冰老师曾经推荐过一个阅读方法:
怎么找书?找行家推荐,大佬推荐的书比较靠谱,比如古典推荐的这本《动机心理学》。
在正式开始阅读之前,可以去豆瓣看看相关的书评解读和评论区里的高赞评论。
然后可以运用跳读的方式,先跳过看不懂或者有疑惑的地方,也可以记录下来;
等对整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后,再从头开始读。第2遍仍然采用跳读的方式,并和第1遍跳过去的地方进行对比,这时候原来不懂的地方,可能会豁然开朗;
如果还看不明白,就需要查找相关资料,或者像我一样记录下来,上网问度娘,做好笔记。
用这样的方式读到第3遍时,通常对整本书已经有了清晰的了解,这时候才能开始提炼整本书的核心模块和关键概念。
而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它代表我们可以搭建框架,内化吸收,我相信这样坚持下去,表面看好像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不然!
就像古典说的,读经典更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