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河在他的《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增补本)》书末用“侠骨柔肠”四字形容后现代哲学和哲学家。我觉得很贴切,故有此标题。
现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就像两块拼图,它们拼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现代人的完整智识。后现代并不是之“后”并不是时间意义上的,而是逻辑意义和内容上的,后现代主义生长在现代主义的局限处,是对现代哲学的补充甚至修正。现代哲学对于消除封建愚昧迷信思想、对于人的解放曾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是随着科学势力的增强,现代哲学又成为了新的权威,出于对此的不满,后现代哲学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它对现代主义的指责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对现代主义标举的主体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提出发难。从笛卡尔到康德,甚至到胡塞尔、海德格尔和萨特,西方哲学都是从主体出发建立一个自足、自明、封闭的稳固哲学。只有主体是自明的、独立的,所以纯净的哲学一定是发自于它的。反过来由主体建构起来的哲学一定是将主体的先验知性、先验直观、存在感知放在第一原则的位置。而主体就是人,这样又衍生出人类中心论,人中掌握话语权的又是欧洲白人,由此又衍生出欧洲中心论等带有歧视性的观念。结构主义是第一个没有将人作为研究中心话题的学派,福柯更是通过他的系谱学研究提出人是一个晚近的发明,并正在死亡的论点。德里达通过对作者的边缘化将主体放置在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消解了主体的重要性。
第二,对现代主义学术的神圣使命进行消解。传统哲学自诩为知识之母,是最高尚的学术和学科,从柏拉图开始,哲学家认为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终极真理,就像那个象征最高的善的太阳一样,它给所有事物带来光明,是所有事物的基础和本原,从这一本原出发,我们也可以一路推演还原整个世界,而哲学就是掌握这一本原的学科。在古希腊,这一本原是本质、是世界的起源;在笛卡尔,这一本原是我思,在康德,这一本原是先验知性;在黑格尔,这一本原是绝对精神;在萨特,这一本原是存在……后现代主义则质疑所有本质、本原、基础。他们认为把知识分为三六九等用等级制的观念去给知识论资排辈是等级制社会的残留。知识并不是培根比喻的像一棵树,他们可以分为树干、树枝、树叶;而是像湖面的浮萍一样,每一个知识都是平等的。哲学所研究的领域也并不是哲学家所标榜的那么一本正经,而只是一种思维游戏。它不仅不高其他学科一等,而且是一种没有规则的思想游戏,正如费耶阿本德的口号所说“什么都行”。哲学就像文学一样,充满着隐喻和各种修辞手段来思维和表述。
第三,对于对立关系、分析方法的反对。自科学革命以来,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无孔不入,最终成为我们的一种元价值。并在19世纪末在实证主义身上成为改造哲学的导师。工具理性的泛滥使我们将所有事物都能看成研究和改造的对象,而这些对象化的东西无一例外是外在于我们的。我们作为一个超然的主体竟然可以做到身处世界之的同时拥有上帝视角超然于环境。不仅如此我们可以采用分析的方法将事物进行精确拆分、研究。主客对立的态度和分析的方法都是一种孤立的、静止的观点。也就是说这些方法会不自觉地忽视掉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运动。更严重的是世界的对象化使人类俨然成为了最大的主宰,但是这个主宰用一种蛮横的、唯我独尊的态度在统治这个世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对人类不利的我们把它归为灾害、害虫,对我们有利的我们称为资源。这样下去地球上的物种和文明形态势必会越来越少,人类势必会越来越孤独。
后现代还有很多面貌,比如开放性、游戏性等等。总之后现代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专事破坏不事建设的思潮。他们破坏是因为想打碎旧的权威束缚,为以后的建设谋求更大的平台和空间;他们不建设是因为不想再树立权威“使王位的空缺成为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