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有了独特的个性发现,当你用你的眼睛看课文,当你成为自己,你便有了魅力,魅力一定是个性化的。
《最后一课》已读多遍,传统做法,人物、环境、情节一一分析,三要素一件件切割,似乎文章就是零件,总少了一些滋味,这次学生给了我一些灵感。
第一课时,梳理完内容之后,抛出一个我以为很容易的问题,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原打算学生说爱国,我顺势为爱国找情节、环境、人物的对应点,达成教文章与教写文章二合一的功用,可是,学生居然发现不了爱国的主题,于是千方百计引导,好不容易引上正题,时间已所剩无几,于是给了同学们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假如你是作家,在战争背景下,你会如何刻画一个爱国者的形象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有人举出黄继光,有人说邱少云,有人说董存瑞,此时铃声响起……
第二课时,我顺着如何写爱国者这一问题,做了一个对本文主线式解读:通常我们认为爱国者是大英雄,堵枪眼、炸碉堡,但小人物呢?像你我这样的芸芸众生,他们如何爱国呢? 这篇文章便是小人物“咋接“爱国?(之所以用“咋接“这一方言,开始是为活跃气氛,后来反而发现与本文有关联,同是爱语言爱母语,爱自己的母语便是爱国的一个表现啊。
先给大家两个例子,11、12段学生先自读,然后我做了一个反转实验:韩麦尔先生得知只剩最后一节课了,兴奋至极。“孩子们,明天我就不用上班了,明天我就可以去嗨陪了!"如果这样,韩麦尔先生是爱国者吗?学生哄堂大笑,那他就该枪毙,小弗朗士接着说,"明天我就不用学烦人的法语,太开心了!"学生抢着说,一样!枪毙!
实验成功,语言内容的一百八十度反转,人物情感也是一百八十度翻转,爱国与不爱国立马显现。于是趁热打铁,让学生从文中找小人物"咋接"爱国?很快有人发现,老师的衣着……于是板书,小人物换身衣服,便是爱国,小人物读母语热泪盈眶便是爱国……小人物爱国微小而具体,同学们发现了不少,于是我说,《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我"成长的瞬间被作者定格成为文学经典一瞬,"我"先是着急抓狂,马上静定有担当,瞬间的成长,拔节的声音……那这课小弗郎士有成长吗?学生很快发现,小弗郎士原来是一个懵懂无知的顽皮小男孩,后来一点点成长为一个爱国者。
是谁让他成长呢?韩麦尔先生!于是韩麦尔先生便成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小人物也可以永恒,他把爱国的种子用严肃庄严的表情,用沉痛而又坚强的言行,用得体又大方的衣着……种在孩子们的心中,谁能知道这些孩子中,会不会有一个堵枪眼的?会不会有一个炸碉堡的?又或者只是一个平凡的、小小的但深爱着祖国的普通人。
还有谁让小弗朗士成长呢?小镇的居民!他们又何尝不是共同成长,互相感染,浓烈的爱国气氛,让所有的人互相影响互相感染,以至于韩麦尔先生到最后已然情不能控。他哽咽了,他无声,但心中一定充满爱,也充满了恨,他用身体语言,有用文字给了所有的人一个信念了:法兰西万岁!
小人物的爱国情怀汇成大江奔流,终将成其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