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注重课堂实践活动,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是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精心设计课堂实践活动,落实语文积累,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强化相关的设计意识、变教的设计为学的设计,让语文学习在课堂上真正的发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方法,关注生成,学生活动一灵动、高效。
关键词:实践 活动 形式 创意 积累 思维
历史上每一次变革是为了推陈出新,促进社会的进步。教育更是如此。特别是语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不适宜的教学方法滞后了教学效果,就需要课程改革。
2011年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针对这句话,余映潮老师在《这样教语文》中这样说:“这是点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关键的一句话。要做到让学生有“大量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就必须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方面的创新研究。”可见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所以语文教学要达到高效,就要注重课堂实践活动,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对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拙见。
一、积累丰厚,重视落实
中学语文阶段的积累丰富,对学生而言,有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基础的积累、基础的积累。无论哪一项,都要在课堂上落实,就要依托课堂实践活动。
如:《爱莲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在字词解释、全文翻译、美点品析、章法赏析等环节,余老师在课堂上始终强调齐读,批注和做笔记。“知识卡片”运用巧妙,归纳知识,加深理解,确保落实,丰富积累。本文仅百余字,但可挖掘的教学点颇丰。在本课中,余老师选择“爱莲心语”,精读名句,并选取诸多难点一-突破,引导学生逐步将课文读通、读懂、读深,读透。步步落实。
余老师的课例《论语十二章》中,让学生充分占有时间,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有名句格言的积累,感受文章的诵读活动,解说知识的听记活动,老师有序引导,学生积极背诵,课堂推进,步步落实,步步为营。听、记、读、背,活动丰富,亦动亦静,既积累语言,又涵养性情,更启迪思想。
二、角度丰富,概括梳理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梳理始终是重点。通过读说组织课堂活动。说读课文,就是读课文加上说课文,由学生自己在说说读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说读,是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各种要求不同的说话活动,如复述、概括、叙述、等等。说读是一种最能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活动。
历年中招考试中这是必考内容之一。2018年河南中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父亲的长笛》,第一题是这样问的:“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妇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这一题就是训练学生的限定的角度的概括能力。所以,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样在考场上,才能不失分。
如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我的叔叔于勒》一课,课后练习的“思考探究一:“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从不同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对此,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实践活动:
从以下角度任选一个来概括梳理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
原因一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悬念一结局(技巧)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小说情节发展的因素,学会从多角度梳理情节。和以往的语文版本相比,突出了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其实,这样的实践活动设计,恰恰也证明新一轮教材对课堂实践的活动重视。
三、抓住关键,一词立骨
语文关键词是能揭示文章核心意义的词语。抓住关键词组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能有序地推进课堂,带动学生对全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章主旨的深度把握。更重要的是从它的第一步起就能快速地切入到文本之中,省时省力。
如:《伟大的悲剧》一文,题目就是关键词透露全文的主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围绕两个关键词展开:“悲剧”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伟大”悲剧何以伟大?”由此读懂茨威格为失败者作传的原因。这样一次立骨,既能让学生深入文本内容,有把握主旨,一箭双雕。
又如教学《好嘴杨巴》一文时,我从标题中提取关键词“好”,理出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教学主线主线“好嘴”、“好手艺又如教学《好嘴杨巴》一文时,我从标题中提取关键词“好”,理出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教学主线主线“好嘴”、“好手艺”“谁更好”“小说好”。一个“好”字立课,引领学生感悟文中人物的生存困境,读懂作者写本文的用意,“构筑俗世奇人的心灵档案以文字雕塑灵魂”。
这个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设计,让学生抓住一个字“好”字,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说”出课文内容,既思路清晰地展开了充分的课堂活动,又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了文意,把握人物形象,明白写法,体会小说的高妙的艺术。
四、形式生动,训练有度
语文课堂是一个通过听说读写活动,提升语文能力的课堂。课堂活动形式要力求生动丰富,不断变换课堂节奏,学生才有激情,训练才有力度,否则形式过于单一,没有任何的波澜,课堂就很难有思维碰撞,新知生成。
本人讲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的教学设计中,活动二中:说说他人眼中的孔乙己(如:看客、我、掌柜、孩子等)。要求学生跳读课文,选以上列举人物中的一个,说说他眼中的孔乙己是怎样的人。这一活动话题,既要有对全文内容的浏览,又有重点段落的品读,才能加以概括。为了避免学生单一的默读,所以我做了小提示“重点品读课文第4、10自然段,画出其人物对话,抓关键词进行品析,并试着做旁批。”并且把看客说的关键性语句出示在课件上,以集体的形式朗读出来,感受看客眼里的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让学生说话。
第十段写的酒客和老板的对话,侧面来说孔乙己的悲惨。为了让学生体会酒客对孔乙己所猎奇的笑点以及掌柜的孔乙己的急切关注,我设计了片段角色朗读。
这样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学生有默读,集体朗读,角色朗读,句段品析,逐层推进,课堂活动充分,学生收获颇丰。
五、巧设话题,激发思维
好的话题,就是训练学生的最好抓手,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每个话题都是一一个“抓手”,都能让学生深深地进人文本,都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再表达”。如余老师讲《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话题设计,余老师这样设计:
请大家自选话题,发表见解:
1.课文内容简介
2.美丽的罗布泊
3.恐怖的罗泊
4.胡杨悲歌
5.塔里木河的呻吟
6.课文中的数字
7.课文中的优患意识
8.四个“盲目”用得好
9.悲剧还在上演
10.我这样品析课文中的一段话①梦回仙湖,②假如我是一位百岁老人.....
由这些话题,学生能走进,进行思考,就有话可说。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想到课堂阅读活动的精细深刻与生动深入。
总之,课堂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生,因此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积累,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训练思维能力。
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与进行,需要着眼于能力训练,需要教师舍得给学生以时间,需要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交流中提升、优化学生的看法。
教学设计是课堂实践前的研设,从某种角度讲是死的。而课堂教学却是活的,它会出现许多课前无法预设的情况,因此,教师还要适时而有效的引导,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活动。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学生活动设计中,只要出现学生主体地位、强化相关的设计意识、变教的设计为学的设计,让语文学习在课堂上真正的发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方法,关注生成,学生活动就一定会灵动、高效。
参考文献
①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余映潮中学语文》
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③ 余映潮《余映潮讲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