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重新开始看《奇特的一生》。很多时间管理的书单中都会提到这本书,第一次看的时候应该是在一两年之前,拿到这本书之后,印象中是很快就翻完了,并没有留下特别的印象,在重新看书之前所有的印象还是停留在,他坚持了56年的时间统计法,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重新看这本书时,用时三个番茄钟读到100多页的时候,发现依旧没有耐心一口气把整本书,好在读到100多页的时候收获了很多自己在第一遍未曾认真看到的地方。
《奇特的一生》,除了告诉我们时间统计法,还延伸出很多自我完善的做法。虽然主人公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很远,但弥久弥新,很多观念我们依旧还可以学习和尝试。
一、坚持写日记
文章提到,任何一本日记,只要一年年认真地记,都是文学的珍贵材料。
这个观念我是第一次接触。我们很多人写日记从未想过跟史学材料结合在一起。仔细想想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我们都是生活在某个时代某个环境下的,我们日常的行为都带有这个时代以及环境的印记。对于历史性、全面性的事件,虽然大家都会亲身经历,但却缺少相关的记述。如果能真实记录这个时代或环境下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可能真能作为某个事件的补充材料。
即便不能把自己的日记跟史学材料结合在一起,如果记录真实、有思想、有意志,那也是自己人生的一本书,是自己回顾这一生的重要的记载。柳比歇夫选择的记录方式是“事件和时间”的记录方式,我们不一定原样照搬,可以有自己的记录方式。
二、不偏执的人生观
科学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会陷入狂热、偏执、禁欲的情况。这种科学家又叫科学狂,他们总认为自己为之献身的任务是最重要的,其他事情与他都不相干,要求自己付出最大的努力,做出最严格的自我克制。
柳比歇夫曾经也陷入这种境地,渴望着简述功勋、成为超人。但他很快意识到要去追求人性、追求最朴实的人性。“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生活在世界上”,这样对人、对科学都要好一点。
可以学习的是,我们做事不要陷入误区,有见过朋友为了当斜杠青年一咕噜把时间都花在写作上,然后就不顾孩子和家庭。不偏执的度其实很难把握,对于坚持,多一分则是偏执,少一分则是不够自律。
不过连柳比歇夫都犯过错,所以任何一个人都会陷入误区,这个没关系,不要着急,重要的是要尝试走出来。
三、理性之上,必有感性
柳比歇夫第二次结婚给他带来了盼望已久的家庭的的宁静安谧,他给他的朋友兼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
“纯粹是家庭中的融融之乐,使我撇下了我往常的生活的小天地。您是我的老朋友,我向您坦白,连我的学术兴趣也陡然低落了。亲爱的朋友,别责怪我,过去我有不少罪孽都得到了您的宽宥,这次仍请您原谅吧。这并不是对科学的背叛,而是一个软弱的人度过了严峻的生活,如今来到了草木繁茂的绿洲,流连忘返……”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留意这段话,我却很喜欢。整本书,至少前半本书都在围绕略显枯燥的时间统计法,这个章节却显示出感性的光辉。作者多次强调柳比歇夫在记录时间的时候,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他送他的大儿子上前线,后来又送小儿子,两次送别,他的记载都是同样的不重感情。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感情动物。柳比歇夫对他儿子的事,他伤心了很多年,连篇累牍地回忆他的儿子,丧子之痛溢于言表。他通过呆板的生活作息制度让时间服从他,好让他可以机械的做昆虫标本,机械的填写表格、机械的时间记录。虽然是男子汉,但他是有克制的痛苦,依旧久久不能平息。
实际上,他也是个凡人,激情、爱、挫折都能叫她分心,连幸福也会影响他的专心致志。
四、成本核算,时间的价格
“时间比过去少了,时间的价格比过去高了”,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也是遵循着时间记录、每天结算、每月总结的大致思路。但是他提出了“成本核算”的概念,由于柳比歇夫准确着记录每件事情花费的时间,所以他的时间统计法可以准确的计算写一篇文章、看一本书、写一封信,不管干什么,每道工序的时间都算的一清二楚。
我们可能也会做时间记录和统计,但是并不会站在“成本核算”的角度进行考量,比如说写篇文章,从构思到写完我们需要花多长的时间,看一本书,又花了几个番茄钟,又有多少的产出。成本核算,在某种意义上会让我们站在性价比的角度对时间的使用进行考量。
五、写文章,也是从平时积累开始
我们现在也在写文章,柳比歇夫也写过文章。柳比歇夫的方式可以给大家做一个借鉴。他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会写很多备而不用的东西。“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我不太了解的新东西,我就尽量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我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介。”当养成这种习惯之后,就会积累起大量的存货,一旦有可能出版,存货就能派上用途。
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是将自己的思想进行输出的一种过程,在生活中、读书时也要有意的积累素材,然后一个题目的素材积累差不多之后,就可以快速的写一篇文章。这个时候再写文章,不过是将平日储备的材料快速搭积木的过程。
在看《奇特的一生》时,我也是有意识记录自己觉得重要的地方,并在每个章节之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这篇读书笔记也就是将这些零散文字集聚在一起。
六、读书方法,精读确实有他的好处
关于读书方法,他提到:
在青年时代,我的读书方法使我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别人,因为我看的书比其他的同志少,他们比较浮皮潦草。但是,浮皮潦草地看书,有许多精彩的东西消化不了,看过的东西很快就会忘记。至于我看书的办法,能使我得到十分清晰牢固的印象。
可以据此猜测,柳比歇夫采用的是精读的方式。精读或者速度,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快餐时代,走速食路线确实没错,但我们可以读一些经典,也可以从柳比歇夫这段话中思考一二。过去我也倾向于快速阅读,如今我更想在书中稳步成长。或许这也是柳比歇夫说的“随着岁月的推移,我的库存要比我的同事丰富得多”的途径之一。
剩下的章节以及剩下的部分,有时间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