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说,人类生活的核心就是思考。我们无法想象,当失去了痛苦、不安、激情以及一切复杂情绪,当最终失去了思考的权利,人,还剩下什么?
庄子《逍遥游》里有个故事,是讲春秋末年,有一家人祖传有不皲手之药,冬天擦在手上沾水以后不皲裂,用这个药涂手漂洗麻布,以此为生。后来有一个人知道了这个事,就到他家来,用一百金买到这个秘方。后来吴越争霸,两国冬季里在南方水乡交战,这个人就把秘方献给吴王,吴王用这个秘方配成的药,给士兵抹上,冬天手脚就不会皲裂,为后来打败越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样一来,献药的人自然就有功了,吴王封他为侯。同样一个药方,有人只能用来养家活口,有人用它来裂土封侯。所以,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理论素质和能力,形成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识。
还有一个有趣的哲学故事:一位哲学家和一位农夫同船过渡,哲学家对农夫说:你懂哲学吗?农夫回答:不懂。哲学家笑着说:那你就失去一半的生命了!不一会儿,船底漏水,船眼看就要沉了。这时农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不会。农夫不无怜悯地说:那你将失去整个生命!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一些哲学家远离生活的,但换一个角度,以哲学思维为代表的理论思维又何尝不是人生的必须呢?
理论思维不仅能给人以高超的智慧,而且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人的品格素养、道德情操、精神境界、理想信念、人生道路的选择。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影响具有决定性意义。空间视野要靠眼睛去拓展,思想视野则要靠智慧去拓展。思想视野的宽窄,取决于理论思维由此及彼、普遍联系的逻辑延伸和对全局的把握。深刻的观察、深刻的判断、深刻的理解、深刻的结论,总是需要我们运用理论思维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
理论思维是依据一定的系统知识、遵循特有的逻辑方法和程序,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
理论思维是以理论为中介并与经验思维相对应的一种高级的抽象思维形式。它诉诸理性反思,以揭示感性和经验对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和普遍联系为主要任务。其特点在于抽象性。同那种仅仅以经验事实为依据、按照经验的惯性而进行的思维,即单纯的经验思维不同,理论思维不受经验事实的特殊时空限制,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科学抽象方法,超越事实,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特殊中认识一般,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获得规律性的知识。逻辑、概念、范畴是理论思维的基本元素。其具体的和最高的表现形式就是哲学思维。
理论不是理论思维,不可等同。理论即知识,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是一个组织起来的概念体系,可以用来解释一种或一系列现象。理论是理论思维的前提,理论思维是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范畴。
理论思维是理性思维,凡事要问个为什么,既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要采取庖丁解牛时的观察和归纳演绎,内含着质疑的倾向和怀疑精神。
理论思维是抽象思维,是在事实基础上的探寻,抽取客观实体的某一属性,形成具有内在逻辑性、能充分自洽的逻辑推理。
理论思维是逻辑思维,删除了事物繁复的细节,过滤了事物变幻的现象,去思考和解决各种复杂与简单交织的问题。
理论思维是辩证思维,若不能辩证,很可能走向片面和极端,走向理性的反面。
赫尔巴特认为:“凡没有哲学思维的人去从事教育,很容易自以为自己已经做过广泛的改革,其实只是对方式、方法稍稍作了些改进而已。在这里,比任何别的方面都更需要用哲学的眼光来检验那些流行的思想,因为在这里,日常的工作和受到形形色色的思想影响的个人经验如此严重地使人的视野变得狭窄。”
当代美国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也说:“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多少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一个教师有教育哲学观念,有理论思维能力,有助于他反思自己的教育经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而如果缺乏理论思维,教师单单凭借过去的经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要想得到真正的提高则是非常困难的。
经验并不必然具有真正的教育性质。教育实践经验有好坏和优劣之分,教师可以运用理论思维,通过反思性日记、经验故事、成长自传和专题反思等方式,或加入叙事研究或行动研究团体,对教育经验进行反思和批判,从中挖掘真正有教育性质的教育经验。
从教师面临的状况来看,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育见解,教师办公室可能会分成若干个小圈子,同事之间具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立场。何去何从,需要理论思维作出判断和抉择。
当今教育思想流派纷繁复杂,各种理念层出不穷。教师也需要运用理论思维,在诸多教育理论中作出自己的抉择。
在目前教育改革举措层出不穷的形势下,如何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或者说选择适当的理论去指导实践,这种理论思维能力的要求也尤其迫切。教师需要以理论思维与现实状况相抗衡,以便对大多数争论的问题有更清晰、更理性的判断。(18.7.13《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