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洋芋丝丝
大年初一上映的《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第一部科幻大片,可谓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一经上映,口碑炸裂。
短短两天,这部电影的排片量反超《疯狂外星人》和《飞驰人生》,逆袭成为第一,截止2月11日,《流浪地球》票房破20亿,成为当之无愧的春节电影档冠军。
看完这部电影,很多人关注的是特效的炫酷和吴京本人为这部电影问世做出的牺牲,而作为情感写手,我关注的,是影片当中吴京饰演的父亲刘培强和屈楚萧饰演的儿子刘启,两人之间的亲子关系。
抛开科幻层面不谈,单来讲讲,这部影片反映的中国式亲子纠缠。
01
影片一开始,是刘培强要去空间站工作,他抱着4岁的儿子刘启,对儿子说:“你想爸爸的时候,爸爸就是天上的星星,你抬头就能看到。”刘培强选择离开年幼的儿子去太空中的空间站工作,是为了获得2张地下城的入场券。
说到这里,不得不介绍影片的设定场景。
近未来太阳加速老化,造成地球进入极寒天气,地表温度降到零下82℃,如果不穿特定的防护服,人立马会被冻成冰雕。
为了生存,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很多推进器,要带领地球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除此之外,人类还斥巨资建造了很多地下城,作为庇护人类生存的场地。
地下城不是想进就能进的,为了让儿子有活下去的机会,刘培强选择了牺牲自己。
然而,刘启并不理解刘培强做出的选择,甚至把父亲当成了杀母凶手。
入场券只有2张,刘培强决定放弃重病的妻子,让岳父韩子昂带着刘启进入地下城生活。
人性的考验,在生死面前被无限放大。
重病的妻子和康健的岳父,显然后者才能照顾好刘启,为了儿子,刘培强间接做了杀妻的刽子手。
他的选择理性而正确,却无比残忍,无论是在韩子昂还是刘启心里,都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疤。
韩子昂恨过刘培强,但他明白刘培强的做法无可指责,所以后来他收养了一个女孩起名韩朵朵,而韩朵朵,是他的女儿也就是刘启母亲的名字,权当是一点情感寄托。
至于刘启,他直接把全家福照片里刘培强的脸给挖掉了,还拒绝接受刘培强从空间站发来的消息。
父亲这个称谓,对刘启来说,仅仅是“那个人”。
在刘启的心里,那个人是杀死母亲的凶手,还是个大骗子,因为地下城,根本看不见星星。
我们每个人都是刘启,明知父辈的一些决定是为了我们好,可我们就是无法接受。
年轻的我们太感性,而父辈可以抛却感性去做出理性的决定,我们认为,他们太过冷血无情。
02
中国式亲子关系最矛盾的地方,就是父母和孩子从来没有真正地去深入了解过彼此想要什么。
正如影片中的刘培强和刘启,刘培强想要的是儿子能活下去,而刘启想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哪怕下一秒生命就此终结。
放在现实生活里,父母想要的不过是我们能平安顺遂过完一生,而我们想要的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通俗来讲,我们对物质和梦想的追求,是父母无法理解的。
父母的世界只有孩子,而孩子的世界,有太多有趣新奇的玩意,我们都无法理解彼此的世界,套用现代的流行语来说,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代沟。
那是年龄、眼界、三观等等因素叠加后催生出的屏障,我们没法打破,能做的只有尽量不去触碰,否则彼此都会受反噬。
在中国的原生家庭当中,父母和子女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表面的和平,看似相处融洽,实际亲子关系经不起一丝波澜。
如果父母强行要求子女按照他们安排的方式活,或者子女非要改变父母固化的思维定式,双方一定会爆发激烈的争吵。
怎么才能与父母和解,在中国式亲子关系中,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可惜这个话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很多孩子终其一生,都没能解开这个难题。
影片中,误打误撞参与了末日拯救的刘启,在队友牺牲和姥爷去世的痛苦中,瞬间成长了,他理解了父亲的选择,终于在心里和刘培强和解了。
然而,此时的刘培强,将自己变成了点燃木星的最后一颗子弹,刘启再也无法亲口对他说出那句原谅,也没法再当着他的面喊一声父亲。
在中国式的亲子关系里,父母和子女之间,误解和反抗贯穿在父母衰老和子女成长的过程中,误解会消除,反抗也会变成顺从,但很多时候,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和解,来得太晚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子欲养而亲不在”,在子女明白父母的苦心之时,大多已经没法尽孝了,这几乎成为了人类无法逃脱的亲情怪圈。
刘慈欣的作品就是这样,在硬科幻的冷酷外表之下,隐藏着对情感的解析和启迪,正如《三体》里的叶文洁,他不顾一切向三体人暴露地球坐标的前提,是因为对人性太过绝望。
《流浪地球》在拯救全人类的宏观背景下,暗藏着对亲情的呼唤。
我记得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联合政府通告流浪地球计划失败,人类只有一周的生存时间,在这最后七天里,联合政府做出的决定是让救援队成员回地下城和亲人团圆。
刘慈欣的作品打动人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在用宏大的宇宙背景去让人惊叹和沉迷的同时,还动用了情感的纽带去感化人。
冷酷之中的温情,才是最让人懂得呵护和珍惜的。
03
看完电影,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以后再也不和爸妈对抗了。
无论如何,生我养我的爸妈,他们的一些行为或许过于守旧,会让孩子难以接受,但我明白,他们永远不会害我。
《流浪地球》里的亲情关系悲剧,我不想在我和父母的身上重演。
身处亲情,每个人首先在乎的,都是自我的感受,因为人性都是利己和自私的。
我们接受到的亲情无私,父母之爱高尚无悔的观念,都是教育的产物。
教育宣扬的理念,很大程度上是和人性相背离的,应该怎么做和实际怎么做之间,人往往是知道前者却还是践行了后者。
父母知道要给孩子空间和自由,却还是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进行道德绑架。
孩子明知父母的确是为了自己着想,却还是狠心对抗,其实就是不甘心按照既定的轨迹生活。
中国式的亲子关系,就是不断在误解中和解,在争吵中理解,在理解中忍不住互相干涉的情感交互。
其实,父母和孩子都没必要活成对方眼中期望的样子,只要父母不要干涉孩子,孩子不要试图去改造父母,双方就能够很好地相处。
现实却是,父母忍不住想干涉,孩子一个劲想改造,自然造成了双方无法调和的矛盾。
《流浪地球》里,刘启和刘培强最后为什么能和解?
在我看来,刘启惊鸿一念想到的拯救地球计划,明明科学家几小时之前就提出并经过评估证实不可行,刘培强却动用一切权限帮助刘启,在那一刻,刘启明白自己就是父亲的一切。
一开始刘培强进空间站工作,就是为了让儿子能活下去,至于岳父韩子昂,不过是顺带,现在刘培强带着空间站储备的火药,将自己变成飞向木星的子弹,他是为了拯救全人类吗?
不,他只是想让儿子活下去,从始至终,他的世界里最关心的,都只有儿子刘启。
不要去指责孩子的一些想法不切实际,支持就好了;不要去责怪父母的决定冷酷无情,换位思考就好了。
理解和尊重、支持和信任,就是走出中国式亲子关系怪圈的秘钥。
04
走出电影院,我在思考,《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抛开科幻层面不谈,单从亲情关系来看,它其实是一面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照妖镜。
影片里的刘启和刘培强,刘培强和岳父韩子昂之间,反映了典型的中国式亲子矛盾。
作为子女,我们明白父母的抉择其实是无比正确的同时,却还是忍不住仇恨和埋怨;作为父母,我们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却得不到该有的理解。
父母在成为父母的时候,就注定了会被子女误解的宿命。
孩子在降生之后,就难逃被父母干预的结局。
终其一生,父母和孩子,都是命运手中的棋子。
那么,既然难逃宿命,何不坦然接受一切安排?
父母既然想干预,那就随他们去,他们说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没必要争出谁对谁错。
我们无法挣脱宿命的安排,但我们可以选择应对宿命安排的方式。
趁一切还来得及,放弃对抗父母吧,选择和解比选择仇恨要轻松得多。
影片里刘启父子的悲剧,我希望你,永远不要经历。
最后,《流浪地球》是部好电影,我推荐大家都去看,我是在十八线小县城的电影院看的,观影效果不是一般的差劲,我打算回到广州,找家IMAX影院再看一遍。
洋芋丝丝,混吃等死型自由撰稿人,最爱写故事,偶尔写鸡汤。
一个饮过很多烈酒,还是煲不好一锅励志鸡汤的低龄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