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17考研学子,除了报补习班,我妈还给我倒腾了一间出租屋。不大,一张床,一张书桌和卫生间。地段不错,很安静。
在选择的时候,我妈有过犹豫,理由是没有高度合适的书桌,有碍复习。
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我把很多书都放在了学校自习室的柜子里,打算每天去自习室看书。我妈听了差点儿没激动地跳起来:“人多的地方不适合复习,你需要安静和孤独。”
在此,我想简单阐述我的理由。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班主任很喜欢做一件事――安排不爱学习的学生和成绩好的学生坐在一起。
他期待看到的结果是,不爱学习的学生爱学习了。这只是期待,现实中的结果是,要么两个学生互不影响,要么就是成绩好的不爱学习了,不爱学习的学生爱学习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也许你会说就有人近朱不赤,近墨不黑。你说的那是矛盾的特殊性,我说的是矛盾的普遍性。
我在复习马克思哲学原理的时候,蒋中挺老师用了两个概念来说明质变与量变。一个是整体,一个内部。事物在向某一趋势发展的时候,它的内部本来具有那个趋势的因素,只是量太少了,还达不到整体的变化,当这种因素不断增加超过百分之五十,就会引起整体的变化,这个时候质变就产生了。
再说回换座的事儿。
两个学生自身内部都有爱学习因素和不爱学习因素,关键是两种因素谁占优势。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两种因素必然出现冲突,于是新的矛盾就产生了。在两种因素在自身内部斗争过程中,必然引起整体变化,你所看到的互不影响只是时间还不够,量变还不足以达到质变。
再说回考研我为什么选择在自习室看书。
当你在复习的时候,自习室就成了与你自身惰性相矛盾的外界刺激,它会影响你自身内部的不爱学习因素。说白了,周围都是认真复习的同学,你待在那儿总是要装一装的。不是有人常说,优秀是装出来的。
这句话其实是有哲学依据的。当你在装的过程中,自身内部的优秀因素就在增加,终有一天会达到质变。从而达到稳定的,持续的个人品质。这个时候,优秀就不再用“装”来形容了。
这就是我选择在自习室复习的原因。
当我忍不住想要打开手机刷个微博,刷个朋友圈的时候,看看周围都是认真复习的同学,我便会萌生出“装”的欲望,久而久之,这种“装”也就不能再称之为“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