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5 华杉
孔子梦周公,王阳明梦见孟子,梦见孟子跟他讲良知说,由此发明了他的致良知王阳明心学。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说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人不需要学习就会做的,这叫良能。不需要思考就能知道的,这叫良知。什么是良知良能呢,你看两三岁的小孩,没有不爱他父母的,等长大一点,没有不敬他兄长的,这就是良知良能。亲爱父母就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这仁义就是人的良知良能,把这仁义扩充放大,推行于天下,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凭着自己的良知良能,以仁义待之,则遇之左右而逢其缘,无处不可通达。
这一段很重要,这是“良知良能”的出处,也是王阳明心学致良知学说的根。《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记载:
忽一夕梦谒见孟夫子,孟夫子下阶迎之,先生鞠躬请教。孟夫子为讲良知一章,千言万语指正亲切,梦中不觉叫呼,仆从伴睡者惧惊醒。自是胸中豁然大悟,叹曰:“圣贤左右逢源,只取用此良知二字。”
良知良能是什么呢,生而知之,不学而能,这是良知,不用谁教,生下来就知道,就会,是天性,是本能,是良能。
不虑而知,不用思考就知道,也可以说是直觉,《中庸》里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只要正心诚意,凭着良知良能去做,不用勉强自己,自然想得到,做得到。如果“三思而后行”,那是想太多,越想越远。
我们做事的时候有体会,直觉往往最正确,最开始想的最正确,后来想多了,就越跑越远。想多了,是什么地方想多了呢?是自己的私心杂念想多了,是孔子说的“意必固我”想多了。
《论语·子罕第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是主观臆断。必,是期必,期待这它必然会怎样,一厢情愿。固,固执己见。我,我执,不能“无我”。
西谚说:“我们相信一些事情,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希望它是真的。”这就是意必固我,就不是良知良能。人本来知道,本来会做的,因为一厢情愿,贪巧求速,就不知道,也不会了。
所以任何事情,一是要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抓住本质,回归常识,发挥本能。二是要始终服务于最终目的。而且这最终目的,不是我的最终目的,而是社会的最终目的。在我的良知良能和社会的最终目的之间,画一条直线,这就是大道,我心光明,勇往直前,自然遇之左右而逢其缘。
陆九渊说良知良能:
我在那无事时,只是一个无知无能的人,而一旦到那有事事,我便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
这就是良知良能的力量!
本人从事咨询业,把孟子、陆九渊、王阳明的良知良能说,作为咨询业的哲学基础。因为随时面对不同专业领域的课题,今天是快消品,明天是旅游业,后天是金融,大后天是互联网,如何都会呢?当然会!从生下来那天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