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 少不了喜事,少不了的喜沙肉
小时候跟大人去吃酒席必闹一番脾气,但一提到喜沙肉就勉强高兴起来。这菜平常家里不做,只有办酒席才有,在小时候便把它当宝贝,认为是很稀罕的。其实小孩子稀罕的只是里面的馅儿,大人吃外面包的五花肉,小孩只挑里面的馅儿吃。
现在的春节更加没有什么特别的,食材丰富和每个寻常日子一样,人们于是在菜的花样上下功夫,过年也做喜沙肉。妈说喜沙就是豆沙,但现在的豆沙不是往日的豆沙,现在的豆沙再怎么做也不好吃,以前的就好吃。说以前酒席上的馅儿是豆沙,我是有点怀疑的,现在的豆沙细细的,黏糊糊,入口没什么特别的感觉,除了甜腻就是粘腻,庸俗至极,这当然不是能让人记住的味道。但记忆中以前的馅儿里分明掺了很多小豆子之类的东西,咬上一口,它饱满的略显粗糙的质感让人感到满足,那以前的馅儿莫不就是粗一些的红豆沙?
一块肥瘦适中的五花肉切片儿,每片半张扑克牌大小,矩形,不薄不厚,差不多两厘米。肉片中间切口,夹馅儿。用一个个半球形坦口瓷碗装上,一片一片放成一朵花样。肉上垒一层红薯块儿,接着填糯米,糯米填满满当当一碗,压实,放锅里蒸上。
起锅还有一个技巧,拿一个盘子,把那碗倒扣下来,肉、红薯和糯米就层次分明了,肉在最上层,一道瘦肉一道肥肉,蒸熟了的肉闪闪发亮,里面夹着的豆沙馅儿隐约透出暗红。中间是红薯层,蒸好了的红薯是鲜艳的橘红色,也是亮晶晶的,从裂开的纹路里面正沁出糖水。最下层铺底的糯米也还是亮晶晶的,一颗一颗分明得很。上桌之前还要撒一层白糖,星星点点地沾在上面,像洒了一片毛毛雨水珠,仍然是亮晶晶的。肉片本身带有淡淡的咸味,里面的馅儿是甜的,红薯和糯米就是甜咸掺半的,别有一番风味,但有些人喜欢这个味道,有些人是接受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