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存在”不是凭空就有。也不是人类臆想出来的。
“存在”有实物的存在,也有抽象的存在。前者是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具体事物。而后者就是意识形态,精神思想。但无论具体的,还是抽象的,我们都称之为“存在”。
但是如何确定“存在”?这里就取决参照物。刚开始学物理,我学的第一个物理概念,就是说的“参照物”。比如运动的参照物就是静止,高的参照物就矮,快的参照物就慢,多的参照物就是少等等。
参照物就是一个对比。并且世界是对称存在的。一切事物都不可能不是平衡的。即使因为一定的作用力,让它失去平衡。但它会在一定的时间内或则以原态,或则以其他形态恢复过来,达到平衡。比如大多消失的,灭亡的事物,就是以其它的形态继续存在。消失其实就换了其它一种意识形态。
对于任何一物,我们都能找到它对立事物。比如天对地,山对川,男对女,善对恶,美对丑,喜对悲等。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就阐明参照与存在的关系,他这样写到: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翻译过来就是: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在数千年前,老子就发现了“参照物”。看似简单。但往往是最简单的东西隐含着最高深的学问。只有找到事物的参照,就能对其本质得到更好的探究。只有通过对比,就能确立事物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