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想看的时候发现已经从电影院下线了,今天终于在手机上看完了。看到电影快结束的时候,弹幕上说:“没看懂或者没有共鸣的孩子都是幸福的。”其实我觉得很少人没有感受到这种压抑,从童真到妥协,大人的过错总是或多或少的发泄在小孩子身上,逼着我们成长。
李玩,这个在青春期的女孩子,连名字都是随便起的,他爷爷说:“男孩子的名字可不能随便起。”李玩推倒了她爷爷的时候,加上前面的所有胡闹,她爸终于收拾她了,作为观众的视角来说,嚯打得好。当她弟弟用棍子打伤她奶奶的时候,李玩发现她被区别对待了:昭昭不仅没有被骂,还被她爸爸抱在怀里哄着。
爸爸答应过她的事一次次没有实现,看展览的时候和客户吃饭,爱因斯坦不见的时候重新买一条狗逼着她承认,她弟弟虐待狗的时候把狗送走。巨大前后落差和人物矛盾,整部片子压抑的不只是重男轻女,引起我们共鸣的,更多的是李玩一次次的沉默,妥协。当她爸爸把手放在李玩头上说:“姑娘终于长大了,终于懂事了,不在让爸爸操心了。”当李玩犹豫着吃下面前那一口狗肉的时候,她终于懂事了。面对一次次的失望,终于妥协了。
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其实很接地气儿,没有别的电视剧里的说有多恶毒的父母,经常吃不饱饭啊之类的,没有那么极端,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的只是同龄人的感同身受。这些镜头真实的好像下一秒就能出现在你自己身上。那些委屈好像不是那么巨大,是在往那个突兀的成人世界里一点一点靠近,最后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
李玩最后终于看到了她的爱因斯坦,却没有相认,在一个人的时候痛苦大哭,不知道她是不是也想明白了那个温柔近人的爱因斯坦就算没有她也找到了更好的主人,而第二个动不动就像人呲牙的倔强的爱因斯坦,因为绝食早早就饿死了。
“每一次的成长都是一场凶杀案。”这是电影的海报宣传上写的,每一个叛逆的不懂事儿的小孩子慢慢变得懂事,大人们或许觉得这是成长,事情的本质是,中国式教育的本身就是一场漫长而残酷的阉割,当我们不再拥有叛逆,敏感,爱好开始,我们就真正的懂事了,走入了家长所喜欢的一个固定的模型里,再也找不回自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