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什么样的女子?”有人问我。我一时答不上来。她说:“邓文迪?”我摇头。“宋氏三姐妹?”我再摇头。“那一定是林徽因那样的了?”我还是摇头。
我不喜欢借男人上位的心机女,也不喜欢站在权利顶端的女强人,甚至也不怎么喜欢把男人迷得神魂颠倒的女神,我喜欢优雅从容、洒脱通透的小女人。就像民国时期的“张氏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
这四姐妹首先吸引我的是她们的名字,没有花花草草的柔弱和娇羞,有的是中性的冲淡和平和。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后来,她们分别嫁给了昆曲小生名角顾传玠、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著名作家沈从文、美国著名汉学家傅汉思。四位夫婿各自不同凡响,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
张氏四姐妹从小在民主、宽松、有文化气息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她们的父亲看不惯纨绔子弟的生活方式,一改世代从政的家风,开办学校办起了教育。他们的父亲爱书,家中收藏了很多书。在他们家中,孩子们可以自由翻阅所有的书籍。甚至他们还发动家中的保姆看书、学习。保姆们在九宫格纸上练字,在煤油灯下读小说,梳头时互认生字为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孩子们各个才华横溢、出类拔萃。
除了爱读书,四姐妹还发展了一个爱好,那就是昆曲。她们的祖父爱好昆曲,她们的父亲爱好昆曲,到了她们这一代,在家族的耳濡目染下,在父亲“不玩纸牌就可以学昆曲”的引导下,四姐妹都爱上了昆曲。她们的父亲常年包下戏园的一整排座位,带着全家老小去看红脸关公和温婉秀丽的杜丽娘。在父亲的志趣熏陶下,张氏四兰一生钟情于昆坛。这优良传统的古老艺术,也潜移默化培养出她们高贵不俗的气质,四姐妹各个风华绝代。
可见,培养一个爱好有多重要。马云在一个演讲上也曾说,“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去体验世界、去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将找不到工作,因为没有办法胜过机器。”开阔的眼界、高雅的志趣,仍是穿越一个世纪的核心竞争力。
大姐元和大气端庄,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后来嫁给小生名角顾传传玠,曾轰动一时。婚后他们夫唱妇随,爱情甜美。顾传玠婚后退出昆曲舞台,做了商人,生意清冷,元和却从无怨言,唯有鼓励和陪伴。在丈夫56岁因病去世后,元和旅居美国,80岁还和曲友登台义演。
二姐允和嫁给了著名的语言文学家、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的周有光。后来允和回归家庭,自称“做了四十六年标准的家庭妇女,真正成了一个最平凡的人,也是一个最快乐的人”。
三姐张兆和,嫁给了著名作家沈从文。沈从文在和给兆和的信中写到:“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兆和最终被打动。婚后二位可谓劫难重重、历经沧桑,但即使是被下放到乡下,兆和骨子里仍是让人动容的坚强与平静。
四姐张充和,是四姐妹中最才华横溢之人,精诗书,懂国学,会书法,善丹青,对昆曲有着极高的造诣。曾作为“北大特招生”,在国文满分,数学零分的情况下被北大破格录取。后来遇到了如意郎君——德国犹太人、美国著名汉学家傅汉思。
四姐妹晚年时,将少年时代创办的刊物《水》进行复刊,这是“最小的刊物,最老的编辑”。这本只印了25份、仅供内部传阅、剩余赠送亲友的刊物,内有文章、诗词、书法、绘画……
允和说:我们喜欢水的德行,看似柔弱,实则强劲。如今如花岁月已过去,我们则如涓涓细流,终入大海。
张家四姐妹,离世时分别为96岁、93岁、93岁、102岁,不得不说,高寿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和心态。
张家四姐妹的幸福,是因为她们懂得向内去寻找,做让内心充实和有价值的事,而非为名利所累,不以世俗的眼光,去问究竟值不值。
杨绛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张氏四姐妹一生,也暗合了父亲当初对她们的期望:做独立而内心丰盈的女子,迈开健康的双腿,走向社会。
我喜欢张氏四姐妹这样的女子,才华横溢,又有烟火气息;蓬勃热烈,而内心平和;生活安逸时天真烂漫,经历困苦时能洒脱豁达。虽命运迥异,但优雅从容。她们如水一般清澈、温润,如花一般清香、淡雅。时间在她们身上留下了伤痛、美好,她们却向世人展示了独属于她们的那一份温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