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暑期已然上映,却无缘到各大影院观看,这两天终于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线,昨晚有幸看了这部传说中的电影,被震撼到了,从头到尾哭的稀里哗啦。
这部影片留给我的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故事的别出心载,人物形象的完全颠覆,史上最丑的哪吒成就了历史的经典,深入人心,高票房水到渠成。
本想一五一十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但,多而且杂。且,上映以来,应该有了非常多的经典影评,震撼、感动之处已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挖掘了出来,我也不必再唠唠叨叨,重复的内容和观点,哪怕再经典,也容易变得平淡,甚至让人生厌。
我在简书也搜索了一下,发现了一篇很有深度的文,分享给大家,感谢砍柴学院的精心创作,砍柴学院:魔丸哪咤的5个道理。
任何影片主人公都是特别有代入感的,在看的过程中,不自觉的会更加关注主人公,甚至情不自禁的以为自己正经历着主人公的一切,这让观影者更容易激发共鸣,更好的感受影片的一幕幕。
我最受触动的,除了砍柴提出来的5点之外,我看到的哪咤,是一位青春期特点非常鲜明的人物,尽管他只有三岁的经历,可已然像极了十多岁的孩子。
印象最深的是,渴望被认可,却一次又一次的不被认可,甚至根深蒂固的偏见让自己的行为一再被误会。
于是,哪咤
NO.1 用表面上的满不在乎,来掩盖内心难以企及的渴望
斜倚墙头的眺望,和妈妈踢毽子时半途而废的嘟囔(每次都这样),对人们排斥他的满不在乎,一句句“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的朗朗上口的自嘲……
这些,就是哪咤的伪装。
而,一旦被肯定,哪怕表面看起来异常平静,但,那都是装的,内心还不知道有多高兴呢。
影片中的哪吒,在救人反被误会成抢人时,内心是非常伤感而激愤的。
但,当父母告知误会已解除,人们会为他庆祝生辰时,哪怕人前装得满不在乎,内心却异常的激动,非常盼望着那一刻的到来,甚至迫不及待的邀请了敖丙,那一句“别人都可以不来,你一定要来”,那一份担心敖丙迷路而绘制的地图,道尽了对友谊的珍视。
这一幕场景,影片甚至削弱了哪咤这一次的出府经历,是逃出来的,还是许可后出府的(正常逻辑,应该是逃出来的),我想,这是用以凸显主人公终于获得内心的渴望,那种特殊的状态和情境吧。
NO.2 亲子之间的不平等交流,是孩子和父母隔阂的导火线,是孩子叛逆的根源
毫无疑问,影片中的父母是非常爱哪吒的,哪吒生而为魔丸,父母却不离不弃,可以说是父母的爱成就了哪吒的“我命不由天”,转变了魔丸被毁灭的命运。
可是,哪咤不知道父母对他的照顾是因为爱他,在不明身份前,反而认为父母没办法陪伴他,关着他,不让他出门是在禁锢他,一次又一次的,逃了出来,甚至,和父母对着干,十足的叛逆孩子。
而当母亲说陪他踢毽子时,那得逞的一笑,“勉为其难陪你玩玩”,透露着对父母关爱的渴望。
换句话说,父母给予的爱,并不是孩子想要的样子。影片那时候的场景,满满的装载着孩子对父母的不理解十足的油盐不进,充斥着父母的无奈和头疼。
而当哪吒知了自己的身世,明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哪咤还是,很有担当很懂事的为父母考虑,似乎内心一切的断链都完美的连接了起来。
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脆弱,叛逆的孩子有很强的自我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甚至可以说叛逆的孩子,就没有不聪明的。
十多岁的孩子,不适合家人的默默付出,一厢情愿的“为你好”,极有可能适得其反。不妨选一个恰当的时间,听听孩子的心声,知晓孩子想要获得的帮助,在适当的时机,试着把自己的动机作为一种建议,分享给孩子,一起探讨,说不得,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NO.3 看似强硬的自我保护,背后都隐藏着症结
影片中的哪咤,有严重的毽子情节,踢毽子这件事儿,也在影片中反反复复的出现。
和母亲踢毽子,母亲中途不得已的离去,哪咤意犹未尽,那一句句嘟囔,“反正每一次都这样”,充满了遗憾和渴望。
解救的小女孩儿,笑眯眯的叫了声“小哥哥”,递给他毽子的时候,因为第一次得到肯定,兴高采烈的,自己玩起了毽子,小女孩和敖丙是他的观众。
和敖丙踢毽子,非常的过瘾,第一次如此酣畅淋漓,后来用沙子进了眼睛来掩饰自己感动得哭了,敖丙的一句“如果想踢毽子了,吹响海螺,我定千里赴约”,两人不打不相识,又因毽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哪怕雷劫降临,为了防止爸爸悄悄使用换命符,把父母绑了起来,“我的命我自己扛,不连累别人”,后来对爸爸说的最后一句话,“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和你踢过毽子”。
任何事情都是有根由的,哪咤的毽子情节也是有根由的。
那是哪吒,第一次出府的时候,穿着肚兜,扎着小辫儿,一个小女孩递给了他毽子,兴高采烈的说一起玩。可分分钟,人们发现了他,小女孩被家人防什么似的带走了,蔬菜、鸡蛋、泥巴、石头等等,但凡能拿上手的东西都往哪咤身上招呼。
还穿着肚兜的小孩子,承受着外界这么大的负面情绪,这孩子的内心该是有多崩溃啊!
我想,这就是哪吒,叛逆和伪装的导火线。从此,毽子也深深的印在了哪咤的记忆中,踢毽子是哪咤非常奢侈的一种游戏。
每个人都一样,看似把自己保护的严严实实,看似强硬的保护方式,实际上都掩藏着,内心的敏感和脆弱,而这些敏感和脆弱,一定有因可循。倘若找到症结所在,在你眼中的那些所谓的不良习惯,或者坏毛病,解决起来可能就轻松多了。
换一个角度讲,若明确某人症结所在,合理利用,会迅速拉近与TA的心灵距离。比如,哪咤有毽子情节,那么成为哪咤朋友,或者走进哪咤内心,最适合的方式,就是和哪咤聊毽子,尤其是踢毽子。
这种追根溯源的流程和利用策略,心理治疗师特别的擅长。
NO.4 人是群居生物,不适合独处
为了保护哪吒,爸爸妈妈将哪吒关在了府里,严加看守,禁止外出,哪咤从小形单影只,以至于,聪明的哪吒,一次又一次的离府成功。
如果,金咤木咤出现了,府里有人陪着哪吒玩,哪咤有自己的玩伴,哪怕爸爸妈妈没时间,哪吒也不会费尽心思地出了门惹了祸,甚至,可能会玩得特别开心,毕竟哪吒的家不算小啊。
每次出府,貌似都在惹祸,可实际上,每次的惹祸,都是在和外界进行交流,期待着外界的肯定。
所以,在,被解救的小女孩哪怕叫了一声小哥哥,他也会兴奋地手舞足蹈,哪怕敖丙只是和他踢了一次毽子,经历相似的两个人也能心心相惜地成了知心朋友,甚至最终成就了彼此,终于在天劫中双双活了下来。
无论是哪咤,还是敖秉,都是非常珍惜这一份友谊的,越得之不易,越弥足珍贵,哪吒和敖丙的故事在现实中是可以复制的。
经历相似的两个人,更容易走到一起,成为知心朋友,而,两个人之间观点的碰撞,哪怕,打打闹闹,最终,却能够越走越近,成就永久的情谊,甚至关键节点,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哪咤和敖丙的不屈服于命运的选择,携手友谊,打破了必死无疑的结局)。
当今社会,对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公认的最重要的事儿,就是学习。可学习,和交友并不矛盾。若“我是为了你好”,让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这孩子,要么成了书呆子,要么在成为书呆子的路上,以后想摆脱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在社会上立足,会吃很多苦头,尤其是内心,会面临绝对重大的挑战。
不认命,就是哪咤的命!其实,我们都是哪咤,都在与命运抗争,这也是我们的命。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的影片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悟。
本文观点略微粗陋,事例未必完全,必定有所欠缺,欢迎补充、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