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参加第三届学习共同体领航教师暑期研究坊的第一天,很幸运地与小语届的大咖林莘校长近距离接触。到网上百度了一下,林莘校长是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州市教育学院第四附属小学的校长、福建省示范性劳模工作室“林莘名师工作室”的领衔名师。可以说她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已经有了成就,然而她毅然投身到学习共同体的教学革命中。我想背后支撑她做这一切的只是一个信念:用真心和付出,爱着每一个学生,行程万里,不忘初心。
林莘校长的演讲非常的精彩、生动,同时对我们实施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有着指导意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以下三点:
一、观察学生、读懂学生
林莘校长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从现在开始就要学会观察学生,最好要踏踏实实地做十五场课堂观察,平时也要在生活中观察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她要求我们对学生要有一种从血液里流淌出来的尊重、体贴、关心,始终保持一颗敏感、体贴、柔软的心灵,用敏锐的观察力,去贴近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而绝不仅仅是批评、压制。
我就想到了我班上的一个孩子,临近期末考试,我发现他一上课就眼神呆滞,不认真听讲,与老师交流时基本不说话。可是在课间,他却常常忘记学习任务,和同学打成一片,玩得不亦乐乎。这个孩子是单亲家庭,跟着父亲生活,父亲工作忙,有时理不到孩子,致使孩子各方面的习惯很差。可是,该怎样帮助他呢?
学习共同体理论告诉我们要拥有对边缘化的孩子成长的意志和期待。我便更多地去观察他、了解他,努力寻找教育的突破口。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批阅试卷的过程中,我改到了他的试卷。他在作文中说自己很佩服大侦探福尔摩斯,长大后想做一名大侦探。当时,我很感动,一个遭受命运不公平对待的孩子却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还保持热情,而且这个理想又是多么的与众不同。这是个有灵气的孩子,只不过是生活的尘埃暂时蒙蔽了他宝石般的光芒。我要帮助他,心里有个声音在呼唤着我、提醒着我。
于是,我找了个机会将他叫到了讲台前,当着全班同学和科任老师的面将他的理想扎扎实实地夸赞了一番。并对他说:“你小小年纪就有这样了不起的理想,这不简单!我准备送你一套《福尔摩斯探案集》,帮助你实现这个理想。你一定会成功的!”这个孩子在我说了这句话后,眼眸一下子亮了。尽管教育他、帮助他的前路还很艰难,但是我已经用我的观察和了解迈出了第一步。坚持下去,一切都会柳暗花明。
二、寻找甜蜜文本与文本甜蜜点
林莘校长批判了当下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她将中国的文本与日本、台湾的文本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中国孩子碎片化阅读严重的结论。她认为长文本的阅读比较重要,有助于培养学生平心静气阅读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文本的选择很重要。我就联想到我们大人有时候浏览一篇长文章的时候似乎都不愿意耐着性子看下去。也许在我们的学生时代就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
林莘老师说我们要努力寻找甜蜜文本和文本中的甜蜜点,点燃学生的阅读智慧。关于这一点,林莘校长卖了个关子。我想,所谓甜蜜文本应该就是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文本。并且学生在读了之后能够获得生长点的文本。而甜蜜点应该就是文本中矛盾冲突比较集中的那一段。
怎样拥有这么多的甜蜜文本呢?教师的同僚性又体现出来了。教师们应该秉持合作共赢的思想,文本共享,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然而这是一个方面,我又想到了我们姜堰的大阅读工作。其实有很多规定阅读的书目中就有很多的长文本,比如三年级《神话故事》中的《普罗米修斯盗火》就是一个比较长的文本,而且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让人荡气回肠,是不折不扣的甜蜜文本。而甜蜜点就是普罗米修斯冒着生命危险为人们盗取天火的那一段,让人被普罗米修斯的英雄气概慨叹不已。这样的文本就是好文本,也许我们少的只是对这样的文本的咀嚼与提升。
三、回文本、回小组
林莘校长说前段时间和佐藤学教授一起在北京参加教研活动。佐藤学教授在观察了一节语文课后提出质疑:“为什么语文课一定要关注中心思想、表达情感、写作方法呢?为什么一定要用很多语文之外的模式来学习语文呢?”他认为:“学语文就是应该不断地跟文本对话。”
佐藤学教授的这些想法的提出颠覆了我们对于语文已有的认知。林莘校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化理解,她认为学语文的过程中读者应该和作者是恋爱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新的文学世界,情感不是割裂的表达,而是不断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产生的共情。
在她的课堂中只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你读懂了什么,一个是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去阅读,回到小组中去讨论。她举了一个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写的《去年的树》的课例。她的学生竟然通过在与文本不断对话的过程中说出:“文末写小鸟看了一眼,其实是作者对人们的暗示:面对亲朋好友的离去不要过度地悲伤,一定要去坦然面对。”当然这个答案是孩子们在说出了环保、信任、理解等智慧的解读之后,说出的高大上而有深度的解读。而恰恰如此,新美南吉的妈妈是二十九岁离开人世的,他的姨妈也是,而他自己也是三十岁那年离开人间。他面对了很多生离死别的痛苦,因此大彻大悟,想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来给人们一丝面对死亡的坦然,不至于那么的痛彻心扉。但是这些都是教参中没有的,孩子们多么的了不起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呢?
愿你我在追寻理想教育的路上,由探技到寻道,再到探技,技与道合二为一,交给孩子们一生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