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来了一锅腌笃鲜。吃的时候我在回忆,我这么纯正的东北妇女怎么会知道这个南方菜,并且执念的每年都做一次。后来刷碗的时候想起来了,因为《似水年华》。
好像乌镇也是因为《似水年华》才让我有那么几年格外心驰神往。后来,真的去了一次,肥胖伪文青少女如烟似梦的圣地就在吆喝叫卖声、各种小吃的油腻滋味和摩肩接踵的各色游客的汗味儿中华丽丽的摔个稀碎。再后来到如今,一年的书单上也很难出现一两本和“文艺”沾边的书了。
宅在家的日子,想象成灯塔里的守望。我迅速发展成一个斜杠中年妇女。做饭与工作并举,带娃与家务齐飞,就连自己手冲咖啡的滋味也不再像中药汤了。
夜深人静,回想一下当年的书读到哪去了?当年的情节丢到哪去了?想来想去,并不觉得有什么难以忘怀,也不觉得现在的日子有什么油腻或是庸俗,也完全不会追忆过去会不会更美好,因为没有比较的价值。显然,现在这融化在肉汤里的滋味更踏实温暖。人到中年啊,效率和意义比什么都重要,而文艺细菌啊,谁说不能成为某餐饭的灵感或是随意给孩子编的一段儿歌呢。把鸡飞狗跳和油盐酱醋过成文艺,才是硬道理。尽情尽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