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豪 李吉波 教师博览
这几天,刚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同事小王又在课间休息时发牢骚,嚷嚷着教师这工作没法干了。我们几个老同事并没有插话,也没有接茬,只是笑而不语。青年教师,满怀理想,豪情万丈,遭遇现实困境而有所怀疑,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跨过这个坎,拨开蔽眼的迷雾,一切都会好起来。跨不过这个坎,看不清前进的路,最终只能深陷其中,或沉沦,或逃离。这要靠自悟来提升,也要靠时间来治疗。
要说教师这工作,确实不容易。整天忙东忙西,最终忙得让教学成了“副业”;今天这活动,明天那检查,最终还是“分数说了算”;“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最终教育却沦为了服务业,家长和学生成了教师的“上帝”;本以为学校是个育人的圣地,不承想也是一个明争暗斗的“名利场”。行走其中,没点定力,还真容易迷失自我。
(一)
教育是什么?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过:“多建一所学校就少建一所监狱。”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助人成人,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尚美,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从社会或国家的角度来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人。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教育的核心都是“育人”。“一切向分数看齐”,有教无育,教而不育,根本就是舍本逐末,忘记了教育的本义。
学校因学生而存在,没有了学生,学校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因此,教育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来服务的。学校的管理再“精细”,课题研究再高大上,教师的各种备课笔记、计划总结、记录手册、学习笔记、培训材料再齐全,若没有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除了劳民伤财,都毫无意义。学校是个学习的地方,让老师安安心心地教书,让学生安安静静地读书,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育本是一项长效性的事业。教育也本就没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没有那么多头衔鲜亮的“改革”和“创新”,有的仅是一种呵护、陪伴和引导,一种“静待花开”的爱心和耐心。平凡当中显伟大,细节当中见真情,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生尊重的也并不是教师个人,而是依附于教师身上的知识与技能、为学之道和为人之道。“亲其师,信其道。”尊重教师,根本不是因为教师的脸面,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从教师身上学习知识、技能、为人和为学之道,更好地让教育发挥作用。践踏教师的尊严,最终损害的是学生的利益、家长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教师、学生、家长,原本素不相识的一群人,因为教育才走到了一起。相识就是缘,师生一场更是缘。这本应是一场美丽的邂逅,更是一段美好的旅程。
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育本是一件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公益事业,本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言传身教,本是一群有理想、有信仰、有学识、有品行的人聚在一起共育国家未来希望的高尚事业。教育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教育不应掺杂太多的功利思想和官僚主义。
教育要有热情,也要有智慧,有思想!
(二)
关于教育的问题,早在20世纪20年代,朱自清先生就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给予了揭露和鞭笞。朱自清先生痛心疾首地斥责那些以教育为手段的人,苦口婆心地劝勉那些以教育为功利的人。可一个世纪过去了,朱自清先生所说的那些人、那些现象,似乎并没有消失:不少“号称贤明”的校长们仍然在“课功、任法、尚严”,不少精明的教师们仍然在“植党”“谋私”。
学校不是真空,不可能不受外部社会的影响;学生也不可能总在学校,终归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温室里的花朵再美,一旦经历风雨也可能凋谢。只有顺应自然,迎接挑战,才是正途,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不必害怕外部影响,不必进行自我封闭,而要勇敢地面对社会,融入社会,进而以教育的力量来改变社会,这才是教育的大道。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这是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的《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面对现实,凭一己之力也许难以做到根本改变;但只要我们努力了,哪怕只影响自己的班级,只影响自己身边的几个人,那也是好的。“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抱怨不会改变什么,放弃更不是一个教师应有的人生选择。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教育更需要有人去坚守和建设。
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也不惧怕考试。但在成绩之外,我们是否能够再加点什么?哪怕只是在学生心里种上一颗善良的种子,哪怕仅仅让学生爱上读书,那也是一种伟大。因为,一个正直的、善良的人,一个喜欢读书、坚持读书的人,最起码会是一个“好人”,不会变成一个“坏人”。
外界的诱惑和压力都很大。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有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深厚的教育情怀外,更要有广阔的教育视野和独立的教育思想,要知道“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要始终保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盲从,不随波逐流,更不推波助澜、助纣为虐。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过硬的专业底气,也需要非凡的智慧。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有过这样的告诫:“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也就是说,在说话做事之前,我们首先要想清楚“可与言”和“不可与言”这两种人和两种情况。譬如,遇到那些真诚、善良、可信赖的家长,我们“不与之言”,就是我们的失礼、失职。反之,遇到那些以“上帝”自居的家长,若我们不辨真假,被几句场面话或漂亮话所迷惑,轻易“与之言”,那我们就失言了,从而可能适得其反,引祸上身。
推而广之,在做一些“不合时宜”的事情时,我们也要讲究策略和智慧。
(三)
凡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世上本没有一种绝对的圆满,有得有失,本身就是一种圆满。
记得小学语文教材里有一篇课文《一路花香》。挑水工每天要到远处去挑水,他有两只水罐,其中一只水罐有裂缝,总是会漏一半水。虽然收获没有付出多,但他仍然自得其乐。他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随手撒上的花种,漏出的水浇出的鲜花,有人发现了吗?或许有,或许没有。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花知道,自己知道;花快乐,自己也快乐,这难道还不够吗?
柏拉图曾说过:“人的一生,有两个地方一定要去,一个是希腊,一个是印度。左眼看天堂,右眼看地狱,才不枉此生。”
左眼看天堂,右眼看地狱,可以让我们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左眼看过去,右眼看未来,可以让我们懂得珍惜生命;左眼看别人,有眼看自己,可以让我们懂得宽容和奋进……左眼看路,右眼观心,可以让我们牢记“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也可以让我们在教育的路上走得更坚定,更快乐!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