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Bristol是7月12号。
飞了十几个小时到伦敦,又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大巴到布村,晕车又晕机的我实在没什么心情欣赏风景,拖着剩下的半条命和加起来比我还沉的行李办理入住。
Reception人手发了一个小礼包算是对我们的欢迎。学校logo帆布包和手环,一根笔,几块糖果。东西很简单,但没出息的我强行把它定义为了布村给我的见面礼。
布村的仪式感,是从这一刻开始体验到的。
就算是跟这座城市打过招呼了。
没有到异国他乡的流落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麻木的平静。大学四年离家千里,早已习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奔波。这次迁徙只不过把城市换成了国家,把高铁换成了飞的,把旅途时间从几个小时延长到十几个小时。
唯一让我不安的,是时差和距离。
正在愁怎么安抚吃了三顿飞机餐的胃,小伙伴招待的一顿火锅让我瞬间活血。回家后5号房的老季塞了个袋子给我,里面是车厘子和草莓。
布村同学的暖,是从这一天开始觉察的。
还没反应过来便开始上课了。
第一周上课完全懵逼,基本在“老师刚让我们干啥”以及“让我瞅一眼是第几页”的狼狈与慌乱中度过。
第二周开始前做了预习,比第一周状态好很多。
到了第三周可以完全跟上。
庆幸自己找到了上课的节奏,同时意识到还有两周要考试,于是便是一波备考。
到第六周结束了考试,语言课就这样悄无声息的飘过去。
所幸能和这样一群有趣的人做同学。
期间,充分感受到布村是个适合生活的城市。
来的前三周,每周末一个大型festival,每逢festival必有音乐,有音乐的地方便充满了欢呼和摇摆。
人群三三两两从城市的不同角落心照不宣聚在一起,携家带口牵着狗,说说笑笑拉着手。
在同一个点欢呼,为同一件事雀跃。
一言不合就唱歌,一言不合就尬舞。
是谓小家,是谓大家。
找一片草坪,扎一顶帐篷,铺一块野餐布,便是整个世界。
生活需要仪式感,有仪式感的生活是热气腾腾的生活。
城市需要节日,有节日的城市是烟火气的城市。
诚然,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它。
两次短途的出行,也略微感受到了腐国的人性化。
火车票没有时间限制,错过了一班可以接着持票乘下一班。
到站后的destination提示牌也很醒目,不会出现不知道自己到了哪一站这种情况。
高度发达的铁轨也淡化了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界限。火车上随处可见下班后推着自行车从一个城市上车,到另一个城市下车骑上车回家的通勤。
遇到的腐国人民也很热情,会用蹩脚的中文笑着冲你说“你好”。
来之前各种传腐国物价贵生活成本高,其实观察下来,同质商品性价比之差没有“传说中”那么离谱。
大牌自然不用说,一些化妆品包包性价比甩国内价格几条街。
运动类一些国内所谓爆款也便宜很多。
各类生活用品水果蔬菜价格贵些也在消受范围内。
家住市中心,在一大堆新鲜可口食材的诱惑下,长的是厨艺然而减的是体重,也算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不过腐是真的腐。之前就有小伙伴目击小哥哥送男朋友去上班,在星巴克门口亲半天才分开。彩虹游行神马的,也就更正常了。毕竟合法化。
这座城市没有高楼大厦,吸引我驻足的,是街角的小店和墙角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