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了友人发的照片和吐槽:“就下来走了几步路,真的是两位数的步数,就这样了,我心爱的粉丝色,我玻璃一样的少女心!”看到这条动态,我刚好打开朋友圈,不由地想看向自己的鞋子,于是随即留言:“和你一样,明知下雨,今天选了一双白色运动鞋穿,结果一上午下来发现成你这样了。”我还拍了我的鞋子图片给她看:“比你的更丑,生无可恋。”
她回复道:“心存侥幸,以为小心点就不会湿。”并附上了两个尴尬的表情包。我憨憨地笑道:“最白变最黑,太容易了!”她无奈地接话:“还没地方说理。”她说:“咱俩算不算没苦硬吃?”我在屏幕这头回:“确实是自讨苦吃,自信过度了,洗刷刷,洗刷刷,周末有事干了!”
好奇这种行为的根源,我在网上搜了一下“自讨苦吃”这种行为现象。它描述的是一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或困难,但仍然选择这样做,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痛苦。看看自己,明知下雨却选择穿白色运动鞋,结果鞋子被雨水弄脏。我本来以为这只是有时大脑短路所致,但仔细一想,其实是自己过于自信、考虑不周,缺乏全面的考虑而做出的不利决策。
“自讨苦吃”确实是一种生活教训。既然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选择,那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承担可能带来的后果。友人说这属于一种“无苦硬吃”,但我觉得“自讨苦吃”更合适。为了弄清楚两者的差别,我又搜索了一下“无苦硬吃”的真正含义。它说的是一些人在当前生活条件下,出于某些目的主动去吃苦的情况。
这下我终于理解了,为何我们用词不同,其实我们都没有错。友人的“无苦硬吃”(这里我稍作调整,因为原文中友人说的是“有苦硬吃”,但根据后文理解,她可能想表达的是“无苦硬吃”的相反情况,但在此处为了理顺全文,我统一为“无苦硬吃”进行解释)更倾向于下雨天还坚持出去锻炼,这是一种主动积极的选择,选择了吃苦。而我的“自讨苦吃”则更多倾向于一种选择失误,因为我是去上班,天天如此,机械化的被动的行为。昨天晴天我选了黑色鞋子,今天下雨偏偏穿了白色鞋子上班,这就是一个明显的选择失误。
通过这样的对话和思考,我们不仅增进了彼此的理解,还对生活中的选择和决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