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刚看完这部电影,我就想着趁热打铁发一篇长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不到十岁的我就生活在这样的国营大厂社区中,对这部电影有极深的触动。一切的一切都那么清楚。是的,我记得,我又看到那个懵懂的我了。
因为这部电影有明确的成长环境限定,所以有必要强调一下,以下的文字都仅限自娱自乐。
黑处有什么
“黑处有什么?”,这是个疑问句。很好的阐明了这部片子的意图——探求。这不是一部刑侦片,至少我看的不是。这是一部直指内心的,直指我们从无知无谓的幼年起一路探求世界的心路历程的电影。同时,它强大的纪实风格又引领我们探求时代变化的波澜壮阔以及中国艰深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
“黑处”,全片没有一个过于幽暗的镜头,没有刻意渲染一种可怖的惊悚,那么黑处在哪里?不消说,在人心里,在社会的每个角落。偏见、取巧、嘲讽,都是,都在。当然还有讳莫如深的性。最重要的是,黑处的魔力,使每个人都欲罢不能。对于每一个质朴的少年少女来说,成人世界的一切秘密或许都是黑处,它远比童话世界更为普遍且因为让人难以理解,益发地散发着黑匣子的魅惑与困顿。当然,年幼的我们有时轻轻走进这黑处,享受隐匿的快感,享受未知的满足和本能的愉悦。虽然有时会忘记一些行为背离了既有世界的行为限定。同时又有多少的成年人,往往受限于这黑处,永远看不清自己的黑暗以及以为得到了这个混沌世界对自己的默许。有人会说,这既是成长。
为什么要问“有什么”?一桩奸杀案强烈地激起了少女的好奇心?不,我不这么认为。身体发育及其心理体验变化是自我认知拔升的内因。流行文化的风靡、精神寄托的迁移是我们重构世界的外因。一桩事件只是加速了一个少女的内心世界变更的诱因。即使没有这样的案件,我们也会遇到其他的事情,实现内与外的耦合,彻底告别那个纯真的年代。因为无知,所以求知。因为无法抑制的本能,因为我们要深刻全面地了解世界,要完整地架构自我,我们必定发问,必定探求答案。哪怕我们身陷险境,哪怕我们作茧自缚。能激起我共鸣的地方正是在于我的际遇与之相似的地方。我们往往在学龄阶段误解了爱是什么、往往不明白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往往自以为是地伤害了朋友、往往得到的性启蒙来自限制级电影、往往在父亲的陪伴下学车与摔倒、往往变得叛逆和自我封闭……
社会的映照
这不是一部自怨自艾的电影,因为他真实地反映了我印象中的亚城市生态,包括厂区宿舍、子弟校园的一切人物与关系。但凡真实都注定深刻。一砖一瓦、一树一标语、一湖一旷场,都是那么熟悉。父母白天上工,到点回家做饭;孩子们结伴为伍,四处作乐;邻里间熟识帮衬又相互比较;男同学的打闹、集体的活动。这种真实,令我回忆起了那些个夏天的知了、课堂上的痴想。那时的我又在探求着怎样的黑处呢?影片中的人名均是泛指,引导我们想起一个个熟悉而陌生的人。正是这样,这部电影才不仅仅是一场回忆,也是一场审视。我们的身边不乏鼠目寸光的人,不乏舍弃原则的人,不乏落进下石的人,同样也不少善为人师而误人子弟的人,不少背负强加之罪而百口难辨的人。还有那些个恣意妄为的事情、那些个胆颤心惊的闯祸、那些个挨打挨骂的痛楚。这些活在记忆中的人和事情,如今都活在了光影中。面对过去的人和事情,如今的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色。
亚城市生态中的孩子往往缺少父母的管教,也没有较为齐备的教育资源培养,我们往往“成熟”得很快,模仿着新文化的偶像,与父母决裂得毅然而然,与周遭不一而足的人们裹挟。正是这样一个特有的生态、文化氛围中,我成长起来了。最终,新生代的我们诞生了。我们是特定时代的产儿,过去不曾有,将来也不会有。当然我们是特殊的,也是普通的。新生代中最明显的问题,也是这部片子探求的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性。以前关于性的一切,总是被揶揄到角落与底层中,积累着强大的压力,时不时激发出强大的力量并带来伤害。伴随着生活的剧烈变化,我们的性观念渐渐变得开放。可是我还是不知道我该怎样去教育我的孩子,怎样去引导他认识和了解与异性之间的一切。倘若我们的尝试挣脱了一切枷锁,却丢下了责任,我该怎么去演绎一个家长的角色呢?说到这,我们这代人与父母的认知往往有无法逾越的鸿沟,倘若哪一天我的孩子也这样叛逆,我是否该为他感到高兴呢?
然而过去在光影中纪念,未来在风雨里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