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去世后。),鲁肃在好友周瑜引荐下归附孙权。(百科上原文是这样:“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可是建安三年的时候鲁肃才被袁术给任命为东城长,也正是在这年,鲁肃才结识了周瑜。而当时的孙策正在征伐江东,周瑜就是要去投靠孙策,所以,建安三年鲁肃也不该是投奔孙权,而是孙策。)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鲁肃生于汉灵帝建宁五年(172年)。由于祖辈无人出仕为官,鲁肃的家庭虽然资财丰足,但并不属于士族阶层,只是那种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豪族。(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地方豪族与世家门阀是决然不同的,在那个“举孝廉”的时代,世家门阀的权势底蕴是地方豪族远不能比的。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这两个阶级是相互对立的,新晋的地方豪强渴望踏足官场,而那些老牌世家当然是要坚决抵制这种情况的。)
在鲁肃出生不久后,他父亲就去世了。所以鲁肃靠祖母抚养长大,这样的生活经历培养了他的自治能力。青少年时期的鲁肃,心怀开阔,善于思考,具备一定的政治眼光。早在董卓之乱前,鲁肃就看到东汉帝国内部蕴藏着严重的危机,预感天下将要大乱。为了在变动中能够有所作为,鲁肃努力习武,他的剑法和骑术都很出色。(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肃个人的武力值也不差,并不同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所记载的只是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他不再花精力去治理家业,却把许多土地卖掉,用这些钱财赈济宗族乡亲和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逐渐地,鲁肃在家乡有了较大的威望和号召力。他召募不少青壮年作为部曲家兵,并常常以射猎的名义,到离东城不远的南山讲武习兵,训练他们的战斗能力。(古代武将的最低要求:一是能打,就是要自己有一定的武力;二是能带着别人打,就是具有一定的统帅能力,且略通调度之事。很明显,鲁肃这两点都具备。)
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二十六岁的鲁肃被袁术委任为东城长。也是在这一年,鲁肃结识了在居巢为长的周瑜。
鲁肃和周瑜的相识,是从周瑜向他借粮开始的。汉末军阀混战时期,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的破坏,粮食紧张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靠和平方式向别人借粮一般很难达到目的。但鲁肃对于周瑜的告贷,却毫不犹豫。他将自己储粮的一半——整整一囷三千斛大米。全数送给周瑜。鲁肃的慷慨相助,使周瑜非常感动。通过接触,他了解到鲁肃是个了不起的人才,遂与鲁肃结成挚友。
周瑜劝说鲁肃和他一起脱离袁术,改投孙策。周瑜虽说是袁术的部属,但对他已丧失信心,认为袁术成就不了大的事业。所以,他拒绝了袁术要他担任将军的任命,主动到居巢为长。周瑜企图从居巢顺路东进,去找正在江东开疆拓地的旧友孙策。
鲁肃表示愿意和周瑜同行。为便于行动,他必须把部属撤离东城,南就居巢。临行前,他对宗亲部曲动员说,现在朝廷已经瘫痪,到处兵荒马乱。我们所处的淮泗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住在这里,人身安全很难保证。我听说,江东地区沃野千里,民富兵强,不知道你们肯不肯同我一起到那片乐土上去呢?经过他的劝说,大约有三百多人愿去江东。出发时,鲁肃命令老弱妇孺走在前面。他亲率部分强壮的男子负责断后。按照汉代的法律,国家编户没有自由迁徙的权力,鲁肃南下的行动是违法的。州里负责巡逻的骑兵闻讯后,追赶上来阻止他们。鲁肃一面让前面的人放慢速度,一面命令其他的人做好战斗准备。鲁肃告诫追骑说,现在是乱世,群雄角逐,朝廷软弱无力,有功者不会受奖,有过失的也没人惩办。你们为什么要苦逼我们?说完之后,鲁肃在路旁树起一面盾牌,一箭即将盾牌射穿。追骑们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又害怕动起手来,未必是鲁肃的对手,于是便退走了。(胆识过人的鲁肃,无奈在《三国演义》中为了衬托智力通天的诸葛亮被罗贯中给写成了一个唯唯诺诺的老实人。)当年,鲁肃随从周瑜到达江东,定居在曲阿。
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的祖母去世。为把祖母的棺椁还葬家乡祖坟,他返回了东城。在东城,鲁肃收到一个朋友的来信。来信邀请鲁肃投奔占据巢湖的郑宝。巢湖在东城以南,靠近长江,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很好。郑宝拥众万余,尚有很大的发展余地。鲁肃到达江东后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受到孙策的重视,很不得志。(根据《吴书》所记载:肃渡江往见策,策亦雅奇之。这说明鲁肃是成功见到了孙策的,孙策也很欣赏他。可是为何在这两年里孙策为何没有重用他。根据《三国志·孙策传》记载的孙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善于用人的孙策没道理将鲁肃闲置起来,所以很可能是他们的这次会谈使得两人产生了分析。从后面鲁肃与孙权会见时所提出的联刘扛曹策略,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大局观很重的人。所以很可能这个时候他向孙策提出了联合刘表共扛曹操,以图慢慢发展逐鹿天下。而孙策三、四年间便火速平定江东后,这之后还未好好整顿后方又准备趁着曹操与袁绍僵持在官渡而奇袭许昌,可见孙策是追求的是速度;而且当时的孙策正忙着平定江东,很可能对鲁肃的一番“高谈阔论”不置可否。也许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这两年孙策便一直没有重用鲁肃。但是我们可以大胆的假设一下,若是当时的孙策未曾遇刺身亡,起用了鲁肃,很可能最后就会演变成孙策称霸南方与北方的袁绍逐鹿天下。但是,这些都只是假设而已,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郭嘉那种料事如神的能力的。)这次他接受朋友的邀请,决定从曲阿迎出母亲,到郑宝这里来。
返回曲阿后,鲁肃发现江东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孙策被杀,其弟孙权控制政权。由于母亲已被周瑜接到吴郡,鲁肃便由曲阿赶到吴郡,并把自己的打算告诉周瑜。周瑜反对鲁肃的北行计划。这时,在孙权的新政府中,周瑜掌管着军国大权。孙策死后,江东形势一度相当混乱,只是靠着周瑜等人的全力支撑才逐渐稳住局面。正在为孙权搜罗人材的周瑜,当然不能把鲁肃放走。周瑜引用东汉大将马援的“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的话告诫鲁肃,对于不了解的人不要轻易投奔。他向鲁肃介绍说,孙权是个很有作为的领袖人物,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注意吸收容纳各方面的人材。追随孙权,将来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鲁肃并不愿意离开江东,听到周瑜的劝告,也就放弃了北行的念头。
不久,周瑜把鲁肃推荐给孙权。孙权很快会见了他。经过交谈,孙权对鲁肃的见识十分赞赏。在辞退别的宾客以后,孙权单独把鲁肃留下来,不拘礼仪地合坐在一张床上,一边喝着酒,一边议论着国家大事。席间,鲁肃向孙权提出了“鼎足江东”的榻上策。他认为,孙权急于仿效齐桓公、晋文公图霸王之业的设想是不现实的,因为曹操已取得控制汉帝的有利地位。汉室已不可能恢复,曹操的力量也不能根本铲除。鲁肃为孙权提供的对策是:割据江东,等待时机。利用曹操无暇南下的机会,进攻刘表,占据荆州,然后建号称帝,逐步夺取天下。鲁肃指出,由于北方“多务”,也就是说存在着许多不安定因素,有些麻烦事不易处理,曹操统一全国的目标很难实现,于是为江东出现割据政权提供了有利条件。鲁肃的榻上策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在许多观点上是一致的。两者同样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当时的客观形势,并提出了远大的政治目标。具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和政治眼光的政治家,在三国时期除这两人外还是不多见的。而鲁肃榻上策的提出又比隆中对早了七年。(鲁肃的战略眼光可谓是三国顶尖的存在。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三顾茅庐”的精彩虽然让世人记住了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但相比之下,人们却更多的忽略了同样为曹操规划天下大计的毛玠以及孙权方的鲁肃。)
鲁肃受到孙权的信任和重用,引起江东政权中某些特权人物的反感。当时,资格最老、势力最强的张昭(为何张昭要无缘无故诋毁鲁肃呢,很可能就是涉及了世家与豪族的利益之争了。此前的江东是有许多世家大族的,在孙策平定江东这段时间就将这些势利给重新洗牌,最终只留下了江东四大家族:朱、陆、顾、张。而这个张并不是指张昭一系,而是原有的老牌江东世家。那为何张昭要作为代表出来对抗鲁肃呢,很可能就是张昭是孙策有意培养起来平衡老牌江东四大家的。看看张昭一系是怎样成为江东世家门阀之列的――联姻。张昭的孙子张震成了诸葛恪外甥,这是与新兴世家诸葛家联姻。孙女:张妃,嫁孙权三子孙和,与皇室联姻。张氏,嫁陆逊次子陆抗,与老牌世家陆家联姻。所以不难想象一个托孤老臣为何会百般刁难一个新晋臣子,一切都是利益在驱使。)屡次诋毁鲁肃,说他“谦下不足”、“年少粗疏”,建议孙权不要使用他。孙权知道鲁肃的本领,没有听信这些谗言,依然尊重他,并把鲁肃比作是东汉的开国功臣邓禹。(鲁肃和孙权其实是最好的搭档,就像周瑜和孙策一样。)
建安十三年(208年),基本削平北方的曹操,企图乘胜南进,一鼓作气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这年七月,曹操带领大军星夜兼道进攻刘表。八月,曹军尚未到达荆州,刘表突然病死。(刘表病死的很是时候,就像当年孙策一样,省了曹操很多麻烦。)消息传到江东,鲁肃立即向孙权要求以吊丧的名义出使荆州,目的是联络寄寓在荆州的刘备,合力破曹。鲁肃认为,荆州地处长江中游,与江东接壤。这里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外带江汉,内阻山陵,形势险峻,易守难攻,不但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也是兵家必争的南北要冲。占据荆州意味着抓着了夺取天下的关键。鲁肃分析说,刘表死后两个儿子互相争夺,荆州政权内部出现严重分裂,刘备实际已成为这一地区唯一的政治代表。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合作得好,就联合他们共抗曹操;如果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易调和,再另作打算。曹操大兵压境,现在说服刘备及争取刘表的部属比较容易成功。但若不迅速赶到荆州,延误了时间,就会被曹操占先一步。孙权同意这个建议,立即派他出使荆州。(鲁肃的战略才能再一次显露出来。)
当鲁肃到达夏口的时候,曹操大军已攻到荆州地界。鲁肃听到消息后,星夜兼道,加快速度,准备抢到曹操的前头。但是还是迟了,接替刘表在襄阳担任荆州牧的刘琮已经投降曹操,而这时鲁肃才刚刚赶到南郡。刘琮降曹,事先没有和在樊城的刘备打招呼。直到曹操到达宛城,刘备才得到通知。刘备仓皇南逃,准备撤到粮械储备比较丰饶的江陵城。曹操不愿刘备据有江陵,迫不及待地亲率骑兵进行追击,在当阳(曹纯最后一次带领“虎豹骑”驰骋。)把刘备的队伍打散。
鲁肃在当阳找到了处境狼狈的刘备。鲁肃向刘备询问今后的去向。刘备回答说,想到苍梧去投奔在那里担任太守的老友吴巨。鲁肃劝阻刘备说,吴巨处地偏僻,没有作为,迟早会为人所吞并,不是托身的地方。他介绍了江东的实力和孙权的为人,指出刘备只有联合江东抗曹才有出路。在当阳,鲁肃还结识了刘备的谋士诸葛亮。诸葛亮也是主张孙刘联盟的人,两人见面后非常投缘,很快成为知心朋友。刘备接受鲁肃的意见,放弃投吴巨的计划,改向东行。沿途与部将关羽的万余水军和刘表另一儿子刘琦所率的万余人会合,退守到樊口。他派诸葛亮随从鲁肃至柴桑会见孙权,商讨两方联盟的大事。(孙刘联合扛曹是鲁肃与诸葛亮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是在《三国演义》中由于艺术加工仿佛成了诸葛亮的独角戏。)
正在这时,曹操给江东送去了恐吓信,声言要与孙权决战。面对曹操的气势,以张昭为首的朝臣吓破了胆。他们认为,曹操操纵皇帝,政治上占主动地位;占据荆州后,获得刘表大批水军,并控制了江东的上游,江东无力对抗又无险可恃,只有迎降曹操一条道路可走。本来孙权对战胜曹军就缺乏信心,他“拥军在柴桑,坐观成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看着刘备被曹操追得团团转,没有打定主意,投降派的议论更把他搞得举棋不定。鲁肃坚决反对降曹,力图使孙权树立起抗曹决心。他对孙权晓以利害,明以是非,劝孙权不要听信投降派的议论。他说,这些人要断送孙权的事业。迎降曹操,对一般朝臣没有损失。鲁肃用自己举例说,我鲁肃要是投降曹操的话,曹操一定会按照我在家乡评定的品级,分派我担任州官或者郡官。他指出,如果孙权投降曹操,曹操会因为无法安置而不能容忍他。鲁肃一针见血的劝告,终于使孙权转变了态度。孙权拔刀砍去奏案的一角,警告群臣说:“谁再敢说迎降曹操的话,和这个案桌一样。”鲁肃向孙权推举杰出的军事家用瑜担任抗曹主帅。当时周瑜奉命出使鄱阳,未在江东。鲁肃请求急速将他招回,作抗曹的军事准备。
周瑜到达柴桑,支持鲁肃的主张。他帮助孙权分析当前的形势,指出曹操是可以战胜的,从而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并将粮船齐备的三万水军交托给他们,逆水直上迎击曹操。
这年九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矾山)以少胜多,大破曹军。赤壁大胜使江东政权进一步巩固,曹操的势力暂时被压回北方。功劳卓著的鲁肃返回江东,孙权为表彰他,特意用最隆重的礼节欢迎。仪式结束后,孙权亲热地对鲁肃说,子敬,我亲自为你下马扶鞍,这样的殊礼,你该感到荣耀了吧?然而,鲁肃的回答,不但使孙权感到意外,而且使在场的人无不大惊失色。他冷淡地表示:“我不觉得荣耀。”当坐定以后,鲁肃从容地说:“我希望您的威名震动天下,能够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到那个时候,您派车子来接我,我才感到荣耀呢!”孙权终于明白了鲁肃的良苦用心:他是在用激将法提醒孙权,不要为眼前的胜利所陶醉,应该时时刻刻不忘统一天下的政治目标。
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暂时停止南下的军事行功,但是他与孙权之间的力量对比,并没有发生改变。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军事方面,北方的实力都远远超过江东。这时,刘备也逐步在荆州站稳了脚跟。他先后取得长江以南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刘备势力在荆州的发展,成为孙权西进的障碍。面对两方面的威胁,采取何种对策是赤壁战后江东政权必须迅速解决的重大问题。恰巧刘备亲到江东拜谒孙权,要求把江东占据的荆州土地划归他来管辖。于是,在如何处理荆州的决策上,江东政权内部出现分歧。周瑜反对借荆州给刘备,主张用美人计把刘备软禁在江东。将军吕范也劝孙权把刘备扣着不放。一场孙、刘两家之间的火并迫在眉睫。只有鲁肃坚持不同意见,反对因土地问题破坏联盟。他认为,曹操的“威力实重”,仍是江东的主要敌人。借给刘备土地,等于为曹操树立一个对手,为自己增加一个盟友,可以分散、转移曹操对江东的兵力,避免被各个击破。借刘备土地,孙权并不情愿,然而鲁肃的分析说服了他。孙权认识到巩固同刘备的联盟是当务之急,也看到采取极端手法对待刘备,不一定能达到目的。他答应将长江以南的南郡土地借给刘备。孙权借地给刘备的事情传到北方,当时曹操正在写文章,这个消息给予他极大的震动,竟然惊得他失手把笔掉在地上。原来,赤壁战后,曹操最担心的是刘孙联盟的继续和巩固。
建安十五年(210年)十二月,江东著名的军事家周瑜病逝。临终前,周瑜推荐鲁肃接替自己的职务。孙权尊重周瑜的遗愿,也相信鲁肃的能力,于是任命他为奋武校尉,并把原属周瑜统率的军队和所享受的奉邑,尽数划归鲁肃掌管。最初,鲁肃驻守江陵,后改屯陆口。鲁肃为人严肃认真,生活俭朴。他治理军队十分强调纪律,讲究一丝不苟。据《吴书》所载:“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可见鲁肃不只是个优秀的战略家,为人治军方面一样精通,甚至是周瑜之后最超群的存在(这个时候距离陆抗――即陆逊上台大展拳脚还有很长时间。)。这一年年底,孙权提升他为偏将军,改任汉昌太守。
建安十九年(214年)闰五月,孙权攻破曹军的重镇皖城,取得重大的胜利。鲁肃参加了这次军事活动。皖城之役不久,西方传来刘备攻陷成都,占据益州的消息,孙权十分吃惊。在赤壁战后,孙权曾有西进益州的打算。为此,他曾写信探询刘备的态度。刘备欺骗孙权说,占据益州的刘璋与他是宗室亲戚,他不会攻打刘璋,也不能坐视孙权攻打益州。刘备还在江陵、秭归等处布设重兵,阻止孙权的军队通过。但不久,刘璋邀请刘备帮助他对付张鲁,刘备立刻留下诸葛亮、关羽守荆州,自己亲率大军进入益州。这是建安十六年的事情。三年之后,刘备与刘璋反目,终于夺占益州。孙权发觉自己受到刘备的捉弄,非常气愤。他派遣诸葛瑾出使益州,向刘备索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回答说,他正攻打凉州,凉州打下后,一定将荆州全部归还江东。孙权知道刘备并没有归还荆州的诚意,又在敷衍他。不久,他委派的三郡新太守也被关羽陆续驱赶回来。孙权决定报复,一面派遣吕蒙等人强行攻取三郡,一面命令鲁肃屯守巴丘,防备关羽的救援。(其实孙权这时并没有做错,如果坐看刘备坐大,那东吴很可能首当其冲被汉魏蚕食瓜分。孙权很不道义的是在关羽攻打曹仁时背弃盟约,一代武圣最终在利益的冲突中兵败身死。或许,那个时候要是鲁肃还在,他更可能会建议孙权响应关羽对曹魏方的进攻,而不是背弃盟约在关羽身后捅一刀。)
吕蒙连陷三城,激怒了刘备。建安二十年(215年)五月,他亲由益州赶到荆州的公安,命令关羽率军夺回三郡。鲁肃进驻益阳,堵住了关羽南下的道路。关羽是刘备最倚重的大将,虽忠义刚直,但骄矜自信,不善于处理同江东之间的关系。刘备入川后,关羽经常在边界地区制造一些摩擦事件。鲁肃以大局为重,一般都采取忍让、友好的方式进行处理,力求边界和平,避免由此导致联盟的破裂。(鲁肃有长者之风,相反关羽由于性格原因,过于自负。)这次双方陈兵对峙,鲁肃针锋相对,不让关羽在军事上有任何便宜可占。同时,他仍想通过同关羽的说理斗争,维持联盟。因此,他主动邀请关羽到约定的地点进行会谈。鲁肃的部属担心对方下毒手,不愿他同关羽会面。鲁肃劝慰大家,今天的事情,应该当面讲清。刘备是有愧于我们的。谁是谁非没有判断清楚,关羽不敢贸然下手。会谈的时候,双方各把兵马安排在百步以外,鲁肃只带领几个部将,佩挂单刀赴会。(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突显武圣的形象,罗贯中又在这里把鲁肃给丑化得无能懦弱。)关羽说,赤壁之战刘备亲临前线,不能白辛苦一场,得到荆州是应该的报偿,指责江东索要荆州是没有道理的。鲁肃反驳说,当初与刘备在当阳会面的时候,刘备带领的人马比一个校尉领的还少。那时候,你们狼狈极了,只打算远远逃命,对荆州连想也不敢想。我们可怜你们没有立脚之地,不吝惜我们血战取得的土地,借给了你们。刘备以怨报德,占据益州后,还赖着荆州不还。我们只要三郡,你们也不肯答应。作为一个普通人都不肯自食其言,何况像刘备这样的一个领袖人物呢?一席话,把关羽说得面红耳赤,无话对答。恰巧这时,刘备听说曹操要进攻汉中,害怕益州有失,慌忙遣使向孙权求和。孙权也自感兵力不足,取胜把握不大,便同意媾和。双方重新修好结盟,签订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的条约。长沙、江复、桂阳三郡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属刘备。
夺得荆州三郡后,鲁肃仍然与关羽和平共处,并劝说吕蒙不要挑起战争。他认为,只要曹操存在,江东就要受到他的威胁,孙刘两方的敌人是共同的,联盟只能巩固,不能破坏。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病故,只有四十五岁。(鲁肃的死去其实很大程度上预告了孙刘联盟的崩溃,假如鲁肃尚在,是很不可能出现日后“白衣渡江”的情况的。)孙权为鲁肃致哀,并亲临他的安葬仪式。远在益州的诸葛亮,也为鲁肃的去世表示哀悼。鲁肃死后,孙权评价他有二长一短:“子敬东来,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失二长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孙权肯定了鲁肃的榻上策和赤壁战前的主战意见,但对借荆州问题进行了翻案。其实,孙权的指责是不公正的。鲁肃始终不渝地坚持孙刘联盟,是因为他看到了联盟的维持与巩固,关系到江东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这是他目光远大的过人之处。鲁肃一生的活动,证明了他是江东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活动家。
陈寿对鲁肃的评价可谓恰到好处:“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家富于财,性好施与。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相比之下,人们印象中的鲁肃却是一副唯唯诺诺,缺乏胆识的老实人形象。(嗯,《三国演义》又要背这个锅了。毕竟鲁肃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文武全才,《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实在是有点过分了。)
作为与周瑜、吕蒙同传的江东名臣,你会发现他并没有和周瑜的赤壁之战以及吕蒙的夺荆之战相提并论的战绩。但是鲁肃的战略才智,治军能力其实都是三国时代的超群出众的存在,三国鼎力的形成也与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英魂不该被误解,愿我们正待历史。
【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笔者,笔者会不定时更新文章,与大家一起了解那段群星璀璨的历史。同时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提出你们的建议与想法,笔者会和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