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还挺有趣,上周写了一篇关于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的作业。这次的作业却是对上篇作业的打脸。
一个人有了什么问题,心理医生帮你追溯到你的原生家庭,帮助你回想起你那不堪的童年,让你大哭一场。可你想过没,即便是原生家庭惹的祸,那又如何?这就好比你去医院看病,医生帮你找到了病因也于事无补,重点还得治病啊。
怎么办?
找亮点。
这个方法来自于希斯兄弟的《瞬变》这本书。
简单来说,就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这个方法不追究你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它问你好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这就是亮点。
比方说,一个家长抱怨和自己的孩子关系不好,孩子总是不停他的话。焦点疗法的医生就会引导这位家长回忆:有没有哪怕一个时刻,孩子对你是尊重的。在那个时刻,你是如何对待孩子的?
这位家长想了想,最后找到一个亮点。他说平时因为工作很忙,担心工作做不完很焦虑,有时候工作刚好做完了,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很平静,孩子就挺好的。
医生就建议家长,下次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保持心情平静,你再试试。
我们作为家长对这一点很有共鸣,每当提起孩子,身上的毛病可以说出来一堆。就比如我儿子,内向、拖延、不爱叫人、表达能力不强.....但是,我慢慢发现,当我认定这孩子哪里有毛病时,只要是孩子身上能验证我这个结论的行为,我就特别能注意到。
作为典型的焦虑型家长,面对孩子一身的毛病怎么可能做到心如止水呢?遇到问题就得指出来,好像只要把孩子的问题指出来,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更何况,伴随着你的焦虑,这种纠错方式通常伴随着对人不对事。
这是一种无效沟通。
你越是这么做,越是在强化孩子的“毛病”。
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给很多像他求助的家长提供过一个锦囊,就是:随时表扬,定期批评。
比如家里有客人来,你可以展示一些孩子平日的作业成果、兴趣作品等等,然后当着孩子的面表扬他的努力和进步;再比如,和小区邻居聊天时,可以和他们分享孩子最近做的让你自豪的事。这样的表扬不怕重复。
而定期批评说的是比如在每周家庭例会上,父母可以指出孩子最近的一个主要问题,然后全家一起讨论、协商来找到解决办法。
联系到找亮点解决问题法,就可以从某个孩子做的比较的好的时刻作为切入点,继而解决问题。
这种办法的好处在于,首先你批评的是问题,不是孩子这个人。其次,批评的是“我们”的事,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从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到和孩子站在一起,这种姿态转变的本质就在于从“我”到“我们”。
通常当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么夫妻责怪彼此,要么责怪孩子,这和心理医生帮你把病根归结到原生家庭没有本质区别。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得到万维刚和沈祖芸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