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怕死,只怕死之将至却还没好好的活过”
1.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会留意和死亡相关的事物,脑回路也有些清奇,开始不定期、不定时、不分场合的思考“活着”和“死亡”的问题。
看潇洒姐新书《时间看得见》里写道:
“像每年的生日一样,我们每年同样会有一个忌日,这个日子一定像生日一样,是个非常确定的日期,存在于每天的某一天,只是在那天来临之前,我们对它一无所知。”
看到这段话,脑子最先闪过的是最近追的古装剧——《延禧攻略》,里面有一个看起来就活不过5集的傻白甜,在生日当天遭人暗算,含冤而死。她又怎么会知道,那个满心欢喜去寻找“生日”惊喜”的夜晚,她走的每一步,都在迈向深渊。
这是电视剧的惯有套路,以至于人们看到个傻白甜就开始猜她活到几集会死,看到个阴雨天就明白这预示着要有大事发生。但生活并非如此,事情的发生之前,既没有预告,也没有警醒,突然的致命一击,突然的跌入谷底,猝不及防到你连悲伤都没来得及酝酿,就不得不逼着自己面对现实,保持理智,把情绪暂且搁置一边,去先着手解决那些棘手的问题。
《杀鹌鹑的少女》里有这样一段话: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
什么时候出国读书,
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
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
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
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
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
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
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我们无法预知下一天,下一小时,甚至下一秒钟将发生的事,我们所能掌控的仅仅是此时此刻。
此刻的你,每做一个决定,都有可能在未来,起着某个决定性的作用。它会在你心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你甚至不知道它是何时被播种的,但是没关系,待生长成一棵树,你只需花点时间,坐在树下,细细的想,追根溯源,总有一条线连着过去,那个时间点,或许也如此刻一样,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一天。
2.
或许只有经历过快乐之后的惨痛,才更让人觉得揪心,只有发生在身边的悲剧,才更能令人警醒。
就像前阵子看到一条公交车撞死行人的新闻,血淋淋的现实它就发生在身边……
就在曾经路过的那个街道,甚至是曾经站过的那个公交站。
只有这种时候,人们才不再是那个事不关己的看官,才会体会到那种与死亡擦肩而过的对命运的无力感。甚至会想:
如果此时此刻,躺在血泊中的那个人是我呢?
可有不甘?可有什么未完成的想实现?
3.
电影《小天使以雅》中,以雅偷偷的在上帝老爹设置的“人间程序”中,将每个人的死期发送到了世人的手机上。但凡到了那个日期,不论怎样他们都会死,但若是大限未到,无论他们怎样寻死,都会绝处逢生。开始觉得无厘头,但越看越觉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设定。当人们意识到倒计时停止的那一刻,真的是自己死期的时候,每个人都好像变得释然了,开始根据时限,为自己列一个人生清单,然后一个个去完成,他们开始去做那些自己内心所向往,但是却一直没有做的事。
你会发现无论是身居高位的成功人士,还是普普通通“路人甲”,都开始变得鲜活起来,好像回到了生命原本该有的样子。
当你越害怕一件事,当它到来的那天,就会越凌乱,越发的不知所措。在生活中,死亡就像《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人们总是忌惮,恐惧,不敢去提及,也不想去面对。
其实我们都是生活的幸存者,但在那个未知日期到来之前,我们还有资本去拼,去奋力反击,当你做足了准备,不为自己设限,真正行动起来,不再虚度光阴,在那个梦想清单上,每划掉一个,就赚回一分,铆足一股劲的向前冲,无畏前路。或许这样,才算得上是真真正正的活过吧。
4.
今年的《奇葩大会》里有一位很特别的分享者,他是“死亡体验馆”的创始人,在创办体验馆之前,他曾层做过很长时间的临终关怀,对于死亡,他感触最深的是:没有充分活过的人最怕死。
他说:“中国人是非常避讳死亡的,以至于所有人在临终之时,陪伴他们的都是亲人们诸如‘你会好的、不要紧、没事的’等谎言。”正因为所有人都不愿意直面和探讨死亡,“死亡体验馆”才会诞生,它的存在,或许就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去“经历”死亡场所。去那里让情绪得以释放,让那些“见过”死亡的人能在这体验的过程中明白,要以怎样的姿态,在未来日子里,更好的生活。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生命中的哈利波特,虽然生在麻瓜的世界,但依旧可以为自己建造一个强大有力的魔法城堡,无惧摄魂怪,单挑伏地魔,一路过关斩将。
也希望我们能像阿信在歌里唱的那样,“把每天,都当做末日来相爱”——把每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对待。
人生有起止,我们一定要为自己,拼命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