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热度已经过去
然而思修课作业还是要做的……。
既然写着写着就忍不住写了这么多,不如也发上来留个纪念吧。
一家之言。有反对意见欢迎提出,反正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
另外,我很喜欢那位复旦姑娘。
——我不赞同他们所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认为他们没有错。
近日,有两则与大学生相关的文章一时刷爆朋友圈。一则名作《一名非典型985毕业生的大学简史》,一则为《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两篇文章都引起了各路网友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热议,抨击其无病呻吟者有之,深表赞同者亦有之。
今天,我希望站在一个文章受众和一个文章作者近似相同身份的角度,来回顾和思考两篇文章何以引起广泛关注,以及我对这两篇文章的态度。
虽然我并不认可文章内在消沉倦怠和顾影自怜的精气神,但我更反对那些就此随意污名化大学、跟风给作者贴上“垃圾制造者”的标签、对他人大肆攻击的键盘侠们。
在我看来,这两篇文章的的传播,不仅有其合理性,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陈昌也好,李昌王昌也罢,总是会有某一个人的一篇文章,起初只是想自己发发感慨吐槽一下这个世界,却引起了大规模的认同,与随之而来的反对。
事实上,这两篇文章,本质都是一种情感宣泄的结果。这种情感宣泄,可以说既是文章之所以动人之处,又是文章的一大败笔。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天地之道,无所不是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结果。
首先,何以见得是“情感宣泄”?翻开百度词条,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情感宣泄”的定义:通过一定的行为或者语言等方式,来排解或释放心理压力。观遍全文,几乎随处可见作者对现状的疑惑,或者可以更直白地被判定成的不满、失落、失望:
“为什么HR要学这样操蛋的数学?”
“又失恋了,对人性感到绝望”
“人终将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不聪明,没钱,长得一般,没人追”
……
诸如此类,显然,先抑后扬的行文方式一旦未处理得当便显得过火,这也就是被最强烈地攻击的一点:负能量太多,正能量太少。确实,这样充斥着过多情感宣泄的文字,被这样批驳也算是“罪有应得”。
但倘若就此把注意力集中在“宣泄”二字上大做文章,却又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何出此言?试想,你的高数作业不会做,双十一到了却发现竟无手可剁,周围都是脱团狗唯有你形单影只只好自嘲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你高兴吗?你不高兴了发条微博诉个苦,你有错吗?莫名其妙你的微博被一大群人转发了N多次结果其中又有好多人私信骂你传播负能量,要你闭嘴还他们一个清静的微博,你是不是也一脸黑人问号:我招谁惹谁了?
我并不是在为两位作者洗地,我也并不认为这样的情感宣泄有理由在公共平台上大肆泛滥,那样的话,我们的精神生活终将被负能量埋葬,埋葬成无限巨大的垃圾场。(当然,如果你坚持认为两位作者就是“到处乱扔垃圾的人”的话,你也一定会坚持认为我就是在洗地。)
我想说的是,就算他们确实是营销号,他们也不应完全为文章的广泛传播埋单。确切地说,如果必须有人要被谴责的话,他们绝不是应该被谴责的唯二者。如同每一次满天飞的谣言,集体狂欢的背后,该被谴责的是每一个参与和围观的人,是他们——或者,应该说,是“我们”?
这听起来很讽刺。但确实如此。
于是我想问,为什么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到了“推手”的位置上?换之以本专业的角度,这个问题可以改写成,为什么这两篇文章被广泛传播?要知道,如果不是被广泛传播,也就不会“人红是非多”,也就不会被扣上“负能量基站”的帽子,不是吗?
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就有必要回到最初的观点了:情感宣泄。不止是“宣泄”,更值得关注的,是“情感”二字。 刘勰说:“缀文成功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有“情”是写“文”的基础,一篇好的文章是作者以感情著写的,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涌动着感情的溪流,掀动着感情的波澜。
这两篇文章确实在先抑后扬的“抑”字上显得过分了些,可是,正是这样完全出自于内心深处的感性表达,这样克制不住冲动的情感宣泄,字字句句出自肺腑,才使文章浑然天成,才足以打动人心。
这样不加修饰的文字犹如粗犷大气的山水泼墨,瑕疵无可避免,可是却比南朝烟雨江南里工于精巧的仕女图来的有气魄和灵魂。精雕细琢的语言,理性的分析与思考,或许可以塑造出最精美的提线木偶,但却绝无可能赋予其灵魂。没有灵魂的文字,是绝无可能打动人心的。而能够赋予文字以灵魂的,唯有情感二字。
正是这样不加掩饰的情感,与每个阅读者内心常年被理性压抑着的各种负面情绪产生了共鸣,才使的阅读者有了将其保存和传播的冲动。我前文所述的“合理性”甚至是“必然性”就在于此——
群体压抑过久的情感,终将寻找一个突破口,无论是外在给予还是内力突破。当某天突然有一篇文章讲出了那些你敢想而不敢言的话出现在你眼前,你内心所受到的震撼一定是巨大的。在营销策略里,这一手段被称作是“戳中痛点”。但是谁能否认,能够戳中痛点不是一个本事呢?
依我所见,在合适的范围里以合理的方式表达情感,这并无不妥。这两位作者并没有越出这样的底线。同样的,我们所有人,既要学会合理释放自己的情绪,又要学会用理性约束自己,正如我们每个人既有扔垃圾的权利,又要承担把垃圾集中丢进垃圾桶的义务,——这就是保证我们精神世界永葆洁净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