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不能有二重标准
—— 生活随笔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不管是我们的先人还是现代的价值观都会教育人们讲“诚信”。“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自古皆有民,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等。这是教育我们,诚信是立人之本。
要做到“信”首先要做到“诚”。也只有做到了诚实,才会令别人信服。但是在我们生活中,“诚实”有时会遇到尴尬,甚至是别人的嘲笑。这就是我们有人所说的“这个人太实诚”。“不打辛勤不打懒,专打那个不长眼”这好像是我们有的人的口头禅。我们有有这样的经历,有学生迟到了,被查到要记名字了。学生很聪明,不报自己的班级而是报其他班级。这当然免扣自己班的量化分。作为班主任,我们会为自己的学生的“聪明”感到欣喜还是烦恼。我想我们大多数老师只是把它当成茶前饭后的谈资一笑了之,不再做深究,毕竟是学生嘛!用不了上班刚上线。可是,我们恰恰数漏了一个诚信教育的机会。学生第一次这样做的时候,可能心里会忐忑不安,甚至会有点愧疚的心理。如果这次没有被处罚,这会让他尝到了甜头,下次在遇到这样的事情,他也许会如法炮制。这样一旦成为习惯,那就不会再有愧疚。你还想让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吗?
不仅仅是校园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约定在一块玩,七点到约定地点,可是对方却失约了,就算是到了之后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借口,而我们自己的孩子却在那儿等了好长时间。当孩子告诉哦我们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呢?也学对这样的话并不陌生,“你傻啊!他不在你不会回来吗?”本来我们的孩子已经受了委屈,我们还这样用责备的口气处理这件事,那我们的孩子身上那种诚信也会慢慢的消退了。
在社会上,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老实人”——拾到别人的东西给送回去的;在一块儿劳动不知道偷懒耍滑的人;借了别人的钱就算是那个人不在了,也会还给他的亲人的人;受了别人的帮助几十年过去了还会记得去感恩的人······这其实并不是都是我们值得敬仰的,在他们身上流淌中一种精神——那就是诚信,而在某些人眼里总会认为这是一种傻,甚至会当成了笑料。我们也许听说过这样的故事:一个人俄罗斯人做服装生意,已经谈话价钱要卖给这个中国人,我们的这位同胞带的钱不够,要回去取点钱。这时,有另一个以高出那个中国人的价格要买那件衣服。而那位俄罗斯人说,“我已经卖给了别人了”。那人遗憾的走开了,我们的这位同胞在回去的路上,看到了类似的更便宜的衣服就二话不说买到后满意的回家了。等过了两三天,他们又碰面了。那件衣服还给我们的同胞留着呢!而我们的同胞这时就说,“你真傻我不来说明已经不买了,还等什么?”这也许仅仅是一个故事。但愿他不是真的。因为咱也是中国人,真的会为我们的这位同胞汗颜。也许在日常的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已成了一种习惯。也许在他小的时候也是个“实诚”的人,但是经历了一次次的“教育”后,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警惕不能把别人的“实诚”当做一种“傻”,那会腐蚀掉我们社会的风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