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曾有个卖花的小姑娘顺手给了街边流浪汉一朵鲜花,花的鲜美和小姑娘的善良让流浪汉受宠若惊,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他自觉“肮脏的人不足以与美丽的玫瑰花为伴。”于是,由一朵花发生连锁反应,他不仅换洗干净换掉“流浪汉”的工作,而且靠努力收获了美好人生。
这种因为改变带来的结果,其实可以预想得到。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解释:枯萎的心灵得到善意的滋养,必然会盛放芬芳。
其实在我们生活之中,改变也似乎无处不在。
市政的房屋拆迁,常去的那家面馆歇业,上周单身的你今天和女神领了结婚证书,或者是月光族的她只好路过星巴克买了盒雀巢咖啡……
这种改变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几乎大多数人都会乐意接受。
原因很多,“接受”之所以看起来理所当然,是因为它们跟我们本身的利害关系不大:房屋拆迁了那就搬家,面馆歇业了正好换个新口味,结婚了就好好过日子,雀巢谁说不是咖啡呢?
然而,当改变的过程会给你带来“痛苦”“纠结”“无法坚持”等情绪的时候,就会变得十分艰难,甚至叫人抗拒。
这时候你最需要的,是情境与情感上的“刺痛“。
试想,若不是因为“小女孩送花”这个情境太区别与他平时习惯的“低三下四受人打赏“的情境,刺痛了他。他是不会为此冒险,去让巨大的改变发生的。
改变有时候会改变人生。
这跟《瞬变》一书中抛出的案例类似:那些因为桶大就多吃爆米花的人告诉我们,令改变困难的,看似人的问题,实则情境问题。
而当情境变得适合改变,是不是就一定会成功呢?
并不一定。
当流浪汉换下新衣服再次回到流浪汉之中,旧日的环境依旧围绕着他,除非他从内心到头脑坚定不移地传输着“改变”,不然也不可能成就今后的事业。
是的,要想彻底改变一个人,就必须让这个人的内心与头脑发生质的变化,否则根本无法达成一致。
继续读着《瞬变》,看到希思提到了一个概念:大象和骑象人。
人类的情感和理智,就如大象和骑象人:骑象人希望走向自己的目的地,但存在惰性的大象却不听使唤仍在原地举步不前。
阻碍我们进行改变的重要原因,是我们希望变革的理智思考与意存在惰性的情感需求不合拍,他们两者互相牵制,使得我们难以作出改变。
是啊,「骑象人」骑着一头不听话的「大象」当然是无法改变的。
改变既然那么难,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当其冲的,是必须要采取跟以往完全不同的行动。
还是以流浪汉的故事为例:
1,为改变找一个一目了然的目标——变得不再肮脏
2,找一个能打动你的闪光点——从来没有人送我玫瑰
3,找一个情感化的理由——小姑娘天使般的“善意”
这是流浪汉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行为模式,而作出改变和学会一种新的行为模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只有当你真正做到这三点,玫瑰花朵变重,改变即刻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