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菜在一个心理学学习群加了我好友,说要预约我的职业咨询。
我向她做自我介绍,她说李老师,我对你的了解其实还挺充分的,关注你很久了,非常信任你的专业背景,你只要告诉我我需要做什么就行。
她说,我特别着急,如果可以,我希望尽可能快地到工作室和你见面。
两天后,菜菜如约而至。
菜菜穿着利落,妆容明亮,整个人看起来很有生气,和我预想的急于跳出体制追寻诗和远方的状态不太一致。
“李老师,我在体制内待了13年了,越来越受不了这个环境,我这次来主要是想向你求证一个事,就是我如果离职专门学心理咨询这个事靠不靠谱,如果可以,我有打算准备去国外留学…”
菜菜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我问菜菜,你在体制内待了13年,这个年头可不短!如果说越来越受不了这个环境,我可不可以理解为从开始你对工作就不是很满意。
恩,菜菜又补充一句,也谈不上满不满意,我就是“被安排”而已。李老师,我从小就是被家里人安排,我爸就是我的生涯规划师,我没有自己的选择,从小到大学什么专业,谈什么朋友,找工作考公务员,他一早给我安排好,我根本没有说“不”的权利。
菜菜本来倚在沙发里,一提到父亲整个人立刻坐直绷紧。
我问菜菜,如果没记错的话,考公务员还是你的一个成就事件吧。
菜菜点头,又忙解释说,虽然考公务员不是我自己的选择,但考上了满足家里人的期待我也挺有成就感的。我之前没有什么自我,可能让我爸高兴就是我的追求。
我问菜菜:你的意思是现在你有了自我,有了新的追求?
菜菜眼前一亮,说,对,李老师,两年前我的感情生活发生了一些变故,这之后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也因此接触了心理学,自我这部分成长了起来,我想做我自己想做的事。
我给菜菜添了点热茶, 问他:如果不考虑父亲的因素,你作为工作了13年的职业人,如何看待目前的这份工作。
菜菜想了想,说,我的工作内容都是常规化的,做起来驾轻就熟,工资待遇也不错,下班早,空闲时间多,所以我才有工夫学心理学。从马斯洛那个需求层次看,我基本已经达到自我实现下面那个层次了…
你是说尊重?菜菜一下没想起来,我给她作了补充。
菜菜点点头说,对对,我的工作看起来是还不错,也挺有社会威望,很多朋友说我不知足。但是我特别烦单位那些同事,他们一点都不上进,成天研究怎么逢迎拍马,怎么搞人际,我有时间学学习看看书,他们也要来跟我说话,我当然不耐烦。你也知道在体制里,你给人吃瘪,人家就会找机会给你穿小鞋。还有,我看到以后自己的发展之路,无非就是头上那几个领导,真的对未来感到无望。
还有吗?我问菜菜,工作本身还有让你受不了的部分吗?
菜菜想了想说,没了。然后反问我:李老师,你是说不是我工作有问题,只是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了。
我笑了笑说:你的觉察能力很好啊,这可不是我说的,是你自己想到的。
菜菜有点失望的说,你也看到我职业价值观,挺在乎职业成就感的,抛开人际关系,我在工作本身也找不到什么激情,毫无成就感。
我跟菜菜说,职业无非是我们服务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一个通道。它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从你职业性格测试结果看,你和当下的工作匹配度很高的,这也正印证了你说的“驾轻就熟”,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工作为你提供了生活保障之外,还给你充足时间去培养自己的兴趣,这算不算一种“福利”呢。
菜菜想了想,说:李老师,我似乎能明白你的意思了,但我还是想你能告诉我,我做心理咨询师这件事行不行。
菜菜特别认真地看着我,我问菜菜:
你在做心理咨询师这件事上,做了多少准备,有多少把握?
菜菜低头喝了口茶,说,我现在考完三级证,报了一个在职的心理学本科。我一个硕士,报心理学本科无非是想把基础打牢,而且我觉得要学好心理学,一定要去国外,我要是坚定了这条路,硕士我就去国外读。
然后呢,我问菜菜,就算按照你的想法,你在国外读完研,总要工作了吧,你是在国外工作还是回国,你的计划是什么,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菜菜挪了挪身子,有些局促地说,李老师,这也是我担心的,你说在国外找工作吧,人家的从业资格更高,我还要投入更多的钱和精力,再说外国人能相信一个华人咨询师吗?如果回到国内,我这算镀金?到时候国内的形势又不知道什么样,我还得重新开始!
基于菜菜对现实的预估能力,我又问她:如果选择做心理咨询师,最坏的结果是什么,那时候你怎么办?
菜菜看了会儿地板,然后把头偏向我说:最坏的结果可能是跟家人关系决裂,背井离乡读书,把自己的积蓄都花光,还找不到工作,担心被家人朋友看不起,不敢回国…
我补充:可不可以说从现在马斯洛的第四层降到了第一层。
菜菜重重地点了点头,李老师,我之前真没想过这么具体,这…我真没办法承受。
我对菜菜说,“辞职学心理咨询 ”作为一个选择,意味着一旦选了就必须舍弃,做好面对一切的的心理准备。身临其境的想一想,往往能帮助我们在当下做出决策。
菜菜仍有些遗憾:那李老师,我现在还…我准备都白做了吗?
当然没有。我很肯定地回应菜菜说,现实工作和“辞职学心理学”这两个选项是有层级的,你工作不止不和你学心理学有冲突,还为此提供便利,所以不止该学,还得好好学,让它能实现你“成就感”的这部分。
而且,我强调说,好好学并不意味着就能学得好,你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考验一下心理学在你心中的位置,是头脑发热一时喜欢,还是可以成为追寻一生的志趣。
菜菜非常认同地说,李老师,我也是这么想的,有时候看书也会觉得特别枯燥,不知道自己要不要坚持。我以为你这有什么工具能告诉我,我就适合做咨询师,那我就坚持。看来没有这样的工具啊。
我笑说,有啊,就是你自己。现在看来,你对心理学是感兴趣的,从价值观上看,也符合你助人利他的追求,剩下就是能力这部分。能力是最能支持你从一个心理学爱好者到从业人员,它包括专业能力里的记忆力、理解力等学习能力,然后是职业能力中的咨询技能、具体考试你都背过,此外还有些通用的认知能力、人际处理能力,也包括一旦辞职以后做工作室做公司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你都可以先在“兼顾”的基础上,一点点尝试和摸索。三级证有了,你可以试着先做一些免费咨询找找感觉,配合着在职的系统学习,找补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挖掘自己的优势。路还长着,一点点来。
菜菜在纸上唰唰地记着我说的核心词,半晌没有说话。然后她把纸折起来放进包里,说:
李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办了。唉,谢谢你!
我们一起站起身,我帮她把外衣递过去,一边说,生涯规划本身就是充满变数的,如果心理学能一直作为你的兴趣,甚至发展为你的志趣和事业那固然好,可作为你生活中的补充,帮你做自我成长,提高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收获也不小呀,肯定不白学。
菜菜说李老师你说得对,我肯定还会继续学下去的,回头等我学好了,到你这给你帮忙。
我说那可好啊,我等着那天。
菜菜回家以后,又向我发来信息表示感谢,她还说,李老师,我刚从你那出来的时候感觉特别累,好多东西要消化啊。但这种累不是那种沉重的累,又很轻松自在。
我回复说:累又轻松自在,哈哈,这不矛盾啊,累是因为拿起,轻松是因为放下。人,要是知道什么拿得起,什么放得下,也就自在了。
后记
“体制内”曾经是金饭碗的代表,简直是人生赢家的背书。而现在,在我的职业咨询案例中,越来越多体制内的员工想要跳出围墙。我看到这样的来访者会想到三年前的自己。
其实就算在今天,尤其是东北,体制仍是大部分人的福音。虽然赚的不是钵满盆满,但也不用担心吃不上饭,如果能乐于“体制内”,没有大风光也有小自在。如果你又想过稳定的生活,又张望着外面钱景大好的新机会(其实更多看到的是职业艺术照),先问问自己,你够不够“狠”。
陈立飞的书《优秀的人都敢于对自己下狠手》里形容“体制内是一口深井,体制外是一片江湖”。想要混江湖,确实得先看看自己够不够“狠”。从体制中走出来,你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了吗?
其实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选其中一个就意味放弃另一个,但无论是选哪个,都不能放弃自我成长。让生命有意义的内核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即使有所谓的“瑕疵”也自在安然,而这种状态,其实跟体制没多大关系,在于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掌控自己生活的节奏、平衡好生命的轮盘。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我价值的布道者。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总会面临着多个伪装成“机会” 的干扰项,不知道哪个该拿起,哪个该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