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的手机,被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刷屏了。我觉得这屏刷得挺好!把一档诗书气十足的节目,演绎得如此吸引眼球,实在是有质量有内涵的好节目。值得为它点赞!
同样刷屏的,还有第二季总冠军、年仅16岁的上海美少女武亦姝。昨晚我补看了总决赛,立即被圈粉,拜倒在她脚下。我要为她的大红大紫而叫好!
横扫当今各类网红,稀奇古怪倒也算另辟蹊径,竟也有不少通过挑战下线吸引眼球的,反正不管是美名还是恶名,反正先出了名再说,眼球经济的时代,出名似乎变成一种快速捞钱的捷径。以至于,我现在一听说谁谁谁爆红,都懒得再八卦他是个什么情况,免得更加失望。而这次《中国诗词大会》,就如一股清流,滋润了多少浮躁的心灵。
《中国诗词大会》的亮点如下:
1、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比赛的百人团选手中,不少90后和00后,甚至还有年仅几岁的孩子。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
2、嘉宾点评环节有趣而增长知识。嘉宾王立群、康震、蒙曼和郦波的精彩解读,让普通大众也能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而这些,才是诗词真正的灵魂。
3、主持人董卿表现出色。这类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远非纯娱乐节目可比。不仅要求主持人轻松活泼的掌控全场,更必须具备知性美,和全面的知识储备,包括文学、历史、人文等等。以前并没有特别喜欢或不喜欢董卿,几年不关注她,这次竟让我大为喜爱,颜值不减当年,更平添了成熟的韵味,拿捏到位,无可挑剔。
4、舞台布局和设计时尚大气又不失书卷气,节目的成功,与整体包装和细节,密不可分。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小才女武亦姝
00后高一女生武亦姝,击败北大才子彭敏、北大女博士陈更等众多高手夺得本季总冠军。她身高1米8,身材清瘦颀长,着一身汉服,气魄从容淡然谦逊,很有文人风骨的感觉。她把陆游、苏轼、李白封为自己的三大偶像,言谈间尽是对古诗词的喜爱。诗词量2000首,写得一手好字,被网络冠以“颜值与才华齐飞”的美名,更有网友感叹:“武亦姝满足了自己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
让她一战成名的是一个叫“飞花令”的环节,比拼带“月”的古诗。飞花令有时间限制,不仅考验诗词储备,更要求有临阵不慌的心理素质。好几位选手都是在被提醒回答有重复之后,一时紧张无以对答。而亦姝小姑娘,董卿提醒她有重复之后,迅速甩出《诗经》里《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一口气儿包含了四个“月”字。
在决赛的“飞花令”上,小姑娘再度展现惊人的诗词储备。一口气说出《水调歌头》、《短歌行》、《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行路难三首(其一)》、《苏幕遮•怀旧》、《将进酒》、《少年行四首(其一)》等多首带“酒”字的诗词。最终战胜号称“万词王”的大学老师王子龙。
武亦姝征服大家的绝不仅仅是她丰富诗词储备,更有她那未沾染世俗的单纯质朴,有种台风呆萌的可爱。每次嘉宾讲述诗词背景故事时,她都像在课堂里听讲的学生,探着脑袋眼神直楞的听呆了,连连点头,一点儿不做作。
点评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评价说:
“武亦姝宠辱不惊。有点儿大勇若怯,她老觉得自己不行,她要赢了谁,她就会说:‘真的吗,真的是我吗?’。我觉得这个小孩有一颗闪闪发光的心,对什么都抱有一颗好奇心,对胜负看得没有那么重,没觉得自己很牛。”
她的不膨胀、不夸张、不招摇,不仅助她成功,圈粉无数,更彰显了一个少女难得的成熟大气。这种成熟,不是世故圆滑上的成熟,是内在的心性上的成熟,是最单纯的成熟。
在诗词大会成为网红后,武亦姝和家人商量,婉拒了所有采访,她表示:
“我觉得比赛结果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就够了。”
武亦姝随手写的便签,是道家《清静经》中的名句:“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
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诗词?
毫无疑问,全国上下,现在一定是诗词书籍大卖,就连喜马拉雅听书网上,古诗词的播放量都暴增。从此,不知有多少孩子开始走上自觉或被迫的诗词道路。
做为孩子妈妈,我当然也希望女儿能出落得如此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啊。要是个男孩儿,出口即诗词,就更加分了呀,就像会弹吉它一样,绝对是吸引女孩儿的利器啊!我对吉它倒不太感冒,但谁要是能写个书法啦、画个画啦、随口甩点儿诗词啦,我就特容易瞳孔放大。
想当年,第一次去老公的单身宿舍,简陋的屋子,桌上铺着练毛笔字的报纸。当时立即对他刮目相看啊。再深入交往,说到什么话题,竟然背了一篇古词出来,关系立即再度提升啊。后来我才大叫上当!这么多年,老公练毛笔字的次数一个手都数得过来。也再没背出过第二首诗词了。现在,人家天天研习的是在网上打牌、看古装武侠剧,还美其名曰放松大脑。上当了上当了,货不对版呀!
所以,会点儿小众的非主流,很能增加个人魅力呢。咱自己的孩子要不要也跟着小众一下呢?我不免也眼馋啊。转念,我又想起自己的育儿原则:
先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爱好和擅长的东西,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绝不盲目跟风随大众。在孩子成才问题上,真的需要有强大的内心,走自己的路,不和别家比,只做最好的自己。
于是,此时,我先问自己:自家孩子是不是那块料儿?她的闪光点是不是在这儿?她发自内心的喜欢吗?……思考完这些问题,我那一时澎湃的热血,就会消退大半儿。
当然,并不是说没那个兴趣和天赋,就不要去接触诗词。作为知识层次的丰富和开拓,不管古今中外,都不要屏蔽。因为,我还有一个观点:
父母有责任,把世上存在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尽可能的呈现给孩子。孩子的视野是否开阔,有赖于父母的宽度。不管是音乐、美术、文学、体育……还是路边一朵不知名的小花、藏在树叶下的一只小虫……都让孩子们看到、接触到,甚至真正的去学去试。
不要怕开个头儿就半途而废,没人规定一旦开始就必须坚持到底。凡事都是活的,家长自己先固步自封就真是死的了。就让孩子试试嘛,不试怎么知道喜不喜欢,不试怎么知道有没有那个天赋。试了,不喜欢,中断了,至少也了解到些基本概念,扩展了知识面。长大之后,如果有需要有兴趣,他可以捡起来继续学下去。
以我自己的切身感受为例。小时候学校的兴趣班都是免费的。我参加过书法班、绘画班、合唱班。虽然每样都没学多久,连皮毛都谈不上。但长大之后,我对毛笔的握笔姿势、提笔的感觉、落笔好坏的判断等等都有概念,至少对书法会有亲近感,喜欢欣赏。画画也是,虽没系统学过,但凭感觉自己乱画也很享受,以前画过不少服装模特图,也喜欢照着照片画自己喜欢的名星。至于合唱,我至今还记得我们帅气的男老师是怎么教我们运气发音,怎样把后腔打开,让声音从后面往上走。虽然长大了用不上这些,但至少再听别人唱美声的时候,多少能听出个优劣。许多东西,你不需要是专业人士,但你懂它是怎么回事,知道大致的原理,那便足够。
给孩子机会接触过了,再观察他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和发自内心的喜爱。以此决定你的培养方式和力度。说回古诗词。当然,能给孩子接触和学习的机会是好的。作为普通孩子,注意以下几点即可:
一、无需把它当成一门学问那么严阵以待。
它虽是古代的语言工具,但亦能为今所用。一些简单的浅显的小句,就当日常用语那么使用着,孩子自然耳濡目染。
比如,带孩子旅游,置身于茫茫草原的时候,你有感而发,随口应景一个:“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那种押韵的美,和当时的自然之美,那么融合,孩子会感受不到吗?这种在生活中能应景的朗朗上口的诗词还有不少,把学问不当学问去学,是润物细无声的很好的教学方法。
二、根据年龄选择不同的诗词,要把诗词的背景故事讲给孩子听。
幼儿适合那些描写景物的浅显易懂的。诗词里蕴含着历史知识和社会背景的,则适合大些的孩子。
比如,我小时候接触李清照的东西,只知她擅写爱情相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因为那时情窦初开,最能理解和共鸣的也就是这种。一旦对诗词的意境有了共鸣,自然而然就喜欢并且记住。
后来,再大些,知道了李清照后期颠沛流离丈夫早逝国破人亡的境遇,才理解了她后期的作品的忧愁。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三、有了一定程度的接触之后,请尊重孩子的内心好恶。
凡是在某一方面达到一定造诣的,基本都不会单纯依靠苦练,必定有天赋的成份。记住这一点,对普通的孩子,不要设置过高的期望标准,给自己和孩子徒增烦恼。本着享受学习过程的心态就好,能学多少是多少,在学习和快乐轻松之间,掌握好平衡。
就拿这次《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武亦姝来说。她巨大的诗词量,纯粹是因为“喜欢”而背的,是对古诗词发自心底的喜爱。她说:“古诗词里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的感觉。”她奉陆游为 “男神”,她的书桌上只有一本书,那就是陆游的《放翁词》。而谈起为什么喜欢陆游,她说:
“陆游一句‘我与狸奴不出门’,仿佛看到了陆游,天气不好就不出门,在家摸摸猫,多可爱的一个人!”
她也爱苏轼,感觉读东坡词能让人有好心情,苏轼可以根据人生境遇调整心态,不知不觉中,这种豁达的人生观也让她有勇气笑对各种挑战。
这就是天生的爱好!这就是天赋!我们欣赏她、赞叹她,但我们不必模仿、无需比较。
做一个有宏观高度的父母,
做一个冷静淡然的父母,
做一个轻松宽容的父母,
如此,你的孩子也会活得轻松宽容、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