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
互联网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让人们因为相同的兴趣和价值观在网络上聚集在了一起,哪怕他们可能相隔万里,但也不妨碍他们表达观点、互相支持。凡在社群里的人都有较强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让他们自发的捍卫社群的文化、价值观,而符合社群文化、价值观的产品也得到了社群内人们的强烈支持,人们把自己的价值跟社群、跟社群内的产品绑定在了一起,他们会给产品提意见就像这是他们自己做的一样,他们会在社群外的人批判产品时极力的为之辩护。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从来都是众人模仿的对象,他们使用产品,甚至他们设计产品,于是产品的影响力就经由社群中间的意见领袖开始一圈圈的向外蔓延,直至传播至社群的边缘,产品成为了社群的一种象征、使用产品成为社员之间相互识别的标记。这两年知识变现很火,一群渴望提升职场竞争力、学习力的人因为参加的线上的训练营、培训班聚集在一起形成社群,共同学习、交流,他们对这种学习型的社群有很强的认同感,并且愿意为知识付费。
人格化:
有性格、有精神的产品往往更让人们印象深刻。当产品有了故事,就为用户构建了一种场景,或许是用户非常向往的场景或许是用户非常日常的场景。或许因为向往,或许因为熟悉,用户对产品产生了情感,或许出于炫耀——我有你没有,或许由于热爱——这个东西赞爆了。于是用户与产品不仅仅是人与工具的关系,而是一种满足了情感需求的关系,产品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具有了人格、精神,表达了态度和立场。
体验:
用户的体验从接触到产品的那一刻起就发生了,甚至是在售前咨询的客服那里就开始了。产品不仅要满足用户使用产品的核心需求,还要满足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可能出现的期待型需求,甚至是兴奋型需求。三只松鼠的坚果产品要送垃圾袋、封口夹还有贴心的食用提示。网易云音乐不仅要能按照歌手、榜单来播还要根据用户的口味来播。猿题库不仅能够做各科练习题还能够根据掌握水平,薄弱知识点针对性推荐习题进行练习。
口碑:
《互联网思维》的作者说口碑=用户实际体验-用户心理预期。因此提升口碑的方法就是提高用户实际体验或者降低用户心理预期。提高用户实际体验的方法就是在满足基本型需求的基础上,不断的满足期望型需求,挖掘兴奋型需求。降低用户心理预期的方法就是避免过度宣传、过度包装、表现真实、适时自黑同时别太频繁的让用户尖叫(无论是产品的功能还是产品的运营活动)。近两年苹果的评价也不如前了,一部分原因就是用户的心理预期高了,哪怕产品体验不错,但是预期在升高,于是口碑就差了。
秀:
产品做出来比以往更容易,但是让产品火起来却比以往更难。追热点事件、在多场合增加曝光、推出吸引眼球的运营活动,最大的限度的获取人们的注意力,传递出产品的信息。在这过程中传播的内容要简单易懂、具体而能够引起共鸣、一点点的惊喜、勾起回忆或充满故事性,最后要真实,欺骗用户的行为代价很高。
人性:
张小龙说设计产品,要强调人们的贪、嗔、痴。即贪婪、嫉妒(炫耀)和执着(痴迷)。各种限时折扣、买一赠一、充值XX返XX、基本版本的高级功能都是在利用人们的贪。更高的等级、积分、贵又有逼格的产品就是在利用人们的嗔。通关、收集一整个系列就是在利用人们的痴。
我们生活在一个或多个互联网时代的社群里,每个社群都有它支持的产品,我们使用着代表社群价值观、精神内涵的产品,与产品建立情感的连接,从产品的购买到使用过程都是我们的产品体验历程,更多或者更少的功能,都是为了更人性化的产品体验。对于企业来说,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提升产品体验,同时控制用户的预期,以保证有良好的口碑。同时产品需要秀出来,让社群中更多的用户受到感染,从潜在用户成为用户,利用热点、社会情绪、关键人物、传递出包含产品的信息。以人为本,本质还是人性,所以抓住人的本性设计产品,才能找到用户想要但是又没说出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