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如何让我们的文字活起来
杜甫曾说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几千年来,在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中,产生了数以千万计的优秀篇章,不断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同时,如何写好一篇文章,也是大部分人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一直在努力的事。每次想起学生时代的作文课,脑子里就浮现出同学们抓耳挠腮,苦思冥想的画面。
在写作这个问题,我读过的大部分书籍都是刻板地讲述各种文体的套路和技巧,不乏模式化,让我一度觉得写作的知识都是枯燥的。
如何将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故事,通过读故事就可以学习到许多知识,无疑是最理想的学习方法。《文心》就是这一成功方法的典范,《文心》这本书一反其他工具书的死板。作者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凭多年教学经验,通过寓教于乐的32个故事,生动讲解了从初级语文知识,到高级写作、鉴赏技巧等关于语文学习的很多知识,书中老师平易近人,语言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场景自然亲切。
在书中,我们不仅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读与写的知识,且能“身临其境”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如同自己和他们一同成长。
1.写作是外部经验与内在感受的生动表达
文字是心的表现。心理学上说,心的作用是知、情、意的表达。不管是写作还是阅读,都离不开真实的观察、用心的感悟、反复的推敲和常年的累积。
我们在读书中经常会遇到似曾相识之感,因为书中作者的经历我们也曾经经历过。有时候我们面对一个经历过的场景时,为什么我们却写不出作者那样的文字。就如在《文心》中,乐华和大文初读鲁迅的《秋夜》时,乐华的父亲给孩子们解读,鲁迅所写的是晚秋的夜,所表现出萧瑟的寒夜、凋零的枣、枯萎的花草等,作者对着这些景物,把自己的感情编织进去。我们写不出,一是因为我们对于深秋景物的观察不够(也就是外在经验不足),没有太留意,所以印象不深。二是我们对景物的感知力没有作者那么复杂(也就是内部经验不足)。这种感知跟我们的想象力、联想力,也同过去的阅历也有很大关系。
2.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得新味
在书中,乐华的父亲教育孩子们,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研究文字用法,结构,重在收得内容意趣。同时写作的材料不仅仅限于书本,从生活中亦可获得。
书中提到,“读书贵在新得,作文贵得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所谓触发,就是把平时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正在读的书中的某句话与以前所读的某本书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得将来可以作为某种例证,也是一种触发……
触发要有创新。用逝水比作年华难在,用月的阴晴圆缺比作人事盛衰,已经不再新鲜,我们还需要在读有字的书之外,留心没字之书,学着从眼前的森罗万象中体味新的东西。
3. 案上有一部辞典,胸中别有一部辞汇
每当读到一篇好文章,不仅仅赞叹文中结构合理的安排,逻辑的严密,还会感叹于作者变换自如的句式和对文字精准运用。
每当自己想写点感悟的时候,自认为在头脑里构思的很好了,可自己提笔写下来的文字却成了一篇流水账。别人的文字就像游览指南里生动形象的游览导图,而自己的文字就如同一个简单的路线图。
在《文心》中,喜欢辞类的收集和比较的振宇同学教了我们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每遇一辞,联想这辞的相近或相似的辞,使得在胸中形成一个系串。比如干净、安宁、恬静、寂静………
要做到“案上有一部辞典,胸中别有一部辞汇”
好的文章如同绘画,有时比绘画更厉害,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幅场景,既能表现静物,也能表现动境,可以动境结合。
4、如何更好的读书
有更好的输入才能有更好的输出。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读什么书,怎么去读,也是有一番讲究。
如果我们没有读过基本的文学书,就去学文学史,是很费劲的。知识成为体系,就需要读一类的书籍,然后再读一些大家的评论、概述,就像用钱串子把铜钱串起来一样。基本的书籍就是每个铜钱,一些概论、大纲类、品评类的书籍就如同串钱的绳子,二者缺一不可。读过原书后再来读这些被二次加工过的书籍,才能不限制我们自己的理解。
不动笔,不读书。
市面上各种书籍也教授过很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葱鲔火锅笔记法、康内尔读书笔记法、思维导图法………
在《文心》中,王先生提出的读书笔记法可能与上述的读书笔记法有所不同。他认为读书笔记不仅仅是摘抄了书中我们认为的精彩段落,而是要进一步总结、思考和归纳,比如我们读小说,小说开头和结尾的文字是作者煞费苦心的,看过的小说,有多少中开头和结尾的方法,我们可以记录总结一下。有些文字读起来雄健,有些读起来委婉,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总结出若干准则,也是读书笔记。认真做读书笔记,才能加深我们对读过的书的理解。
5.学习不止于校园
在《文心》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乐华同学。不仅因为他的聪慧、懂事,勤奋、乐观,更在于他有一颗热爱学习、求知若渴的心。
因为家庭的缘故,乐华不得不辍学时,王先生看出了乐华对于校园的不舍,语重心长地对乐华说:学习的主体是我们自己,离开了学习不代表我们无从学习。只要自己想学习,在什么场所都可以。退学不是“失学”,唯有自己不学习才是真正的“失学”。
乐华在去工厂前,感叹人们为什么把精神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开,同时不解大家为什么普遍要把精神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开,这或许跟几千年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有关。乐华要去干体力劳动,同时他也决心不放弃在精神世界的劳动。
读书和写作都是一辈子的事。李先生用一年多的功夫创作出了画作《母亲》,因为创作贵精不贵多。
读书和写作也全是我们自己的事,忠于写作,就是忠于自己。真正的写作不该有丝毫的不认真的态度,也不能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懈怠。真正的文学家,虽至白头亦手不释卷,寻求文章的秘密,唯有如此,才能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