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运动技能
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
2
练习
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
3
高原现象
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4
技能的迁移
指已经掌握的技能对掌握新技能起促进或阻碍作用的影响。
5
正迁移
指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积极影响。
6
负迁移
指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消极影响。
7
能力
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
8
智力
专指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知识能力的有机结合,是个体有目的地、合理地思考,有效地应付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
9
流体智力
个体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先天的禀赋。
10
晶体智力
个体通过其它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它通过学习语言和其它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11
人格
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
12
气质
人格的一部分,指那些与生俱来的,受到遗传和生理因素影响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13
共同特质
指某一社会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贯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14
首要特质
指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影响到一个人各方面的行为。
15
中心特质
指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每个人身上大约5~10个。
1技能形成的阶段
技能发展是一个由陌生到熟悉再到自动化的过程,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认知定向阶段:人在开始掌握一种技能之前,要形成这种技能的动机,学习与它有关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这种技能的最一般、最粗略的表象;在这一阶段,学习者需要熟悉动作要领,了解动作特点,克服习惯动作的干扰;示范演示起重要作用。
(2)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注意力从认知转向运动,从个别动作转向动作的协调与组织;这时,练习者头脑中已形成比较清晰而牢固的动作表象,能够评价自己的工作并纠正自己的技能。
(3)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这个阶段中,学习的各种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协调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稳定的动作系统;技能得以完善,随着新任务的出现,又会产生掌握新技能的要求。
2高原现象的形成原因
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的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即为高原现象。它的形成原因是:在长时间而集中的技能训练中,学习的热情下降,身体过分疲劳,旧的技能结构限制等原因会形成高原现象。其中,旧的技能结构的限制是很重要的原因。由于技能内部已经稳定下来,改造结构比较困难,因而会限制人们按照新的方式去组织动作成分,建立新的结构。这种情况下,旧的技能结构规定了工作效率所能达到的一定水平,因而导致了高原显现。
3练习进程的特点
(1)练习成就随练习的进程而逐步提高:练习开始初期,成绩提高快,较明显,之后技能的进步逐渐缓慢。
(2)练习进程中的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在长期集中的技能训练中,热情下降,身体疲劳,旧技能结构限制都会引起高原现象。
(3)练习进程的不均匀性:练习效果是呈现波浪式的;技能发展最后阶段,练习成绩会相当稳定下来,不再继续提高。
(4)练习中的个体差异:练习者个体特点的不同、个体对学习的准备程度和对练习的态度不同,都会影响练习的成绩。
4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能力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一定的活动而发展起来的;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
(1)先天素质: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能力无法形成;素质只是为能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把可能性转变为现实,还需要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人的勤奋努力来实现。
(2)环境和教育:每个人一生中所处的具体环境对人所施加有影响;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主要通过教育来发挥作用。
(3)实践因素:外部条件对人发生作用必须通过人本身的实践;儿童的知识能力、特殊才能都是应生活、学习的要求,经过积极活动、认真锻炼而逐渐发展起来;实践活动越多样,劳动分工越精细,能力的个别差异也越明显。
5奥尔波特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又可以分为首要特质(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一般5~10个)和次要特质(不太重要,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的特质)。
6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
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提出人格的三因素模型。以大量人格测量资料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筛选和区分出描述人格的特质。发现特质间有一定的联系和连续性,因此主张用特质群去描述人格。
艾森克人格三因素模型:
(1)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
(2)神经质(neuroticism):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3)精神质(psychoticism):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简称EPQ)
7人格的五因素模型(重点)
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5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1)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2)宜人性(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3)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4)神经质或情绪稳定(neuroticism oremotional stability):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5)开放性(openness):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大五人格因素的测定量表(NEO-PI-R)
8简述主要的人格类型理论
(1)单一类型理论: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
(2)对立类型理论: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譬如AB型人格,内外向人格。
(3)多元类型理论: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譬如体液学说,体型学说等。
9简述几种主要人格理论
(1)特质理论:特质是持久的品质或特征,这些品质和特征使个体在各种情境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人格的特征理论强调特质,推崇联系的维度,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常见特质理论包括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以及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2)类型理论:单一类型理论(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对立类型理论(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以及多元类型理论(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
(3)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理论:以弗洛伊德为代表性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内部驱力引发行为,并形成个体的人格特点),以罗杰斯和霍尼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倾向于好的方面的,关注如何实现健全人格。)
10如何通过练习提高技能(论述/简答)
练习的效率受很多因素和条件制约,正确地利用这些条件会有利于技能的形成与发展:
(1)确定练习的目标:强烈的动机和巨大的热情;积极期待;为检查和校正练习结果提供依据。
(2)灵活的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简单时,整体练习效果好;复杂时,分解练习效果好。
(3)恰当安排练习时间: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
(4)反馈,以知晓练习的结果:从结果中获得的反馈越多,练习的进步就越快。
(5)影响练习成绩的其他心理因素:如人的态度、自信心、练习时的情绪状态,意志品质等。
11能力的结构(论述/简答)
(1)双因素说:能力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一般因素(G因素)指人们从事各种活动都需要的能力,特殊因素(S因素)指在某一专业领域的活动中有特殊意义,并在其中显现出来的能力。
(2)多因素说:瑟斯顿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构成能力的七种因素。
(3)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流体智力(个体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先天的禀赋)和晶体智力(个体通过其它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它通过学习语言和其它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4)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认为智力可分为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度。
(5)斯腾伯格(Sternberg)的三元论:强调在问题解决中认知过程的重要性,认为智力分成成分智力、经验成分和情境智力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