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磨镜,你能想起什么?根据生活经验,你是不是直接会想起卫生间的镜子,每天都要照一照,看看帅气美丽的自己。长时间下来就会有水渍,所以要进行擦拭。但是你想过吗?人之本性与本心也是可以磨的!什么意思呢?接下来我们会通过王阳明在经历龙场悟道之后的一系列事情探讨一下“磨镜”。
话说,王阳明先生在经历龙场悟道后,所悟为心即理,以及后来的知行合一。在参悟生死后,他发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只有将自己的本性通过知行合一表达出来,才可以成圣人。同时也是至圣的道路。
在他39岁时,朝廷任命他为庐陵县知县,大概在今天湖南江西一带。这个县城在他上任之前异常混乱:不仅贫富差距大,而且混乱不堪,监狱和判庭每天都挤满了人。而且一些以宗教为名义的“协会”会无缘无故去拿人民的礼器。阳明针对这个混乱不堪的地方采取了开导人心的治理措施,并且用张贴榜文的形式教化人民。首先神会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有人之理性才可以解决。阳明的道路恰好如孔子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明免儿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及“庶之、富之、教之”。简单来说就是要通过改变人的内心去改变这个地方的表状,因为只有人有羞耻之心,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充满人之为人的善心。如果让一般人来治理,可能就会是法家的方法,“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如果这样的话就会使礼失去仁,不仅丢失了人之为人的良知、四端,也给人套上了性本恶的镣铐,失去了自主性。我认为阳明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同时,阳明如此作为也是在进行自己的圣贤梦。这不用多说,虽然悟有心即理,但必须要将仁心外推才可以得到理。这样才可以得到不断超拔的动力,实事求是,不断改进。
在这年冬天的十一月,他升官为南京主事,并开始论实践之功。从这一过程中他就开始论“磨镜”。在这个片段中,大概就是说人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往往上面会有一些斑驳,需要经过后期的驳蚀弄干净,才可以有看到清净、本质的自己。我们将这一过程联系杨明的知行合一,就会发现这就是同一个事情。并且心之纯净并不意味“善”,而是这本来就该是人性自然而然该有的样子。修炼的过程就是驳蚀。没错,这就是我在开头所提的“磨镜”。那么,难道真的一昧的磨就可以成为圣贤吗?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磨镜?阳明所说的磨其实就是在事情上磨。我们要通过知道和实践,实际问题上不断去驳蚀,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没有方向的磨。说不定这样下去就把镜子磨凸了~~所以必须落实在实际行动上,才能有作用。即便困难,但值得我们去做。
那么一个普通人如欲成为圣人,到底该怎么做?在论语中这样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其实也就是说学分层次。但是在做中庸中这样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学之,一也。也就是说学是不分层次的。只要去学,并且坚持不懈,就会达到目的。那么大家是哪种?可能很多人都是困而学之,包括我也是这样的。只有在困境中学习,才可以不断有悟。王阳明先生正是经历过大困大悟才有了这样的超越,能被我们尊称为圣贤。但是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夭寿不二,修身以俟。就是说不管一个人的生命或长或短,生儿为人都要努力去修身,也就是去知行合一。这也是“磨”的意思。表面上看来是将自己的人性通过一些方式去变纯净,而恰好这种方式就是上一段所提的“事上磨”。磨镜不能落空,只有如此才会让磨的价值体现出来。结合仁心外推,只有不断去精进,才能成圣贤。比如说通过对父母的孝,对于朋友的忠。但是这恰巧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是很难的,“凡人情好易而恶难”。对于那些不是圣人的人来讲,顺着欲望走和习性走肯定更加容易,这就是“人性之难”。虽然私欲难克,但是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找到意义,才可以克制自己的私欲。这样一来,万物都会在这面镜子上呈现应然、本来的面貌。
磨镜其实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得理,必须要与心进行结合。那些斑驳就是来自于人性之中本能的枷锁。只有揭开,人之为人的自由与心中的道便可得。因为知行合一始终是一回事,所以磨也要结合事情,而不是毫无目的的磨。最后落到心上,才是真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