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慰问遗属时,向老人的儿子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她儿子答曰,老人八十多岁的高龄,他们兄弟姊妹三人轮流照顾老人,一家一个月。我说这样子老人住着也新鲜。他说不是因为新鲜,是因为太累,太辛苦。老人是脑血栓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需人照料。老人一家轮流一个月住,大家彼此倒换一下,都能休息休息以及忙活自己的活儿。
过年回家听姥爷说小她七岁的妹妹——我的姑姥生病了。前年她来看姥爷的时候还好好的,走得时候还是我把她送回去的。可今年也得了脑血栓,疾病不仅剥夺了她的行动能力,还夺走了她的语言功能。她老伴的先行离去,只有她一个人孤单单地留在人世间。而且她的孩子大多都处于正值看孩子的孩子的年纪,有的就以此名义顾不上她了,只有大女儿长时间照顾着年老、生活不能自理的她,也是不堪重负、苦不堪言。姥爷去看姑姥的时候,她除了汩汩而下的眼泪,再也无法用任何言语或肢体动作表达她的所思所想。
看着难过的姥爷,我问他您想去看看姑姥吗,明天我可以带您去。
姥爷摇摇头,“我不再去看她了,我说她这个样子还真不如死了。自己受苦,孩子也跟着遭罪。”妈妈在一旁小声说,你姥爷去了看了更难过,回来都哭了。
对年迈的姥爷而言,有质量的活着比那种瘫在炕上等死更值得继续活下去。他认为到了不能言、不能动,吃喝拉撒睡都在炕上,需要全程有人照顾的生活比死更难堪。他最疼爱的小妹妹,那个小时候吃了很多苦的小妹妹,此生彼此能够见到的次数有限,已经是见一次少一次,进入了倒计时。他已经九十多岁的高龄,能够料理自己的生活已是不易,对于小妹妹的遭遇,他爱莫能助。但也痛彻心扉。没有人能够预知死亡,但这个过程却清楚明晰。那一日又一日的劳作也同样清晰。
姥爷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联想到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或许死亡有时也是一种解脱。
不久前,一篇文章在朋友圈流传,大意就是比起重病耗费大量金钱,并且需要生者承担巨大痛苦的治疗措施,只是单纯延长着生命的时日,却没有任何质量可言,不如选择有质量的开心度过最后的短暂时日,甚至包括采取安乐死。这样,不仅给予生者体面地活,更重要的是有尊严地死。文章中还举了很多事例,那些重病人经过一系列的治疗,没有恢复健康,只是维持着最基本的活着,诸多痛苦难以一一言表。
因为姥爷的话以及那位遗属儿子奉老的实际情况,还有那篇解读安乐死的文章,我曾一度理智而客观地接受了这种说法,认为在个人主观意愿下,给予死者最后的尊严是对生命的一种敬重,也是更高效、更有价值的选择。于病人及家属而言,都是一种解脱。
可真的是这样吗?安乐死,就没有痛苦了吗?
昨天被友人推荐看了一部电影《遇见你之前》,看完之后仿佛被扼住了喉咙,心情难过的仿佛可以挤出水来。高富帅男主无限美好的人生被一场车祸给毁了,脖子以下没有知觉,成了高位截瘫的病人。
他拥有很多财富,有自己的城堡、专属的护工、专职的保姆,有专门的轮椅车,可以通向任何地方,甚至通向自己的私家车。即使他不工作,依旧生活无忧。
所以,他不存在无人照料的尴尬,他不用担心无钱医治的为难。但是财富可以让日子过得自在,但不减少痛苦。
如果是部励志片,他在乐观开朗的小保姆引导下,最终选择了生活给予的另一条路,身残志坚,乐观努力的活着。
然而,并没有。这部片子就那么赤裸裸告诉我们,虽然小保姆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让他病后的生活多姿多彩。但是,他依然决然选择去安乐死,就像之前答应自己父母的那样,为了他们多活六个月,然后就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世界有他留恋的很多东西,但这些都不足以留住现在一无是处的他。
曾经那么骄傲一个人,有白富美女朋友,有冲天的事业,有无限广阔的未来。现在孤零零他的本体,他不可以坐在法国不平的石头路边喝一杯咖啡,看到爱人的裸体却什么都不能做,普通的一场感冒也许就会要了他的命,如果没有人帮助他连上下轮椅都做不到,还有如影相随、无处不在来自身体的疼痛。关键是这种状态不是他努力复检就可以克服的,是永远都无法康复,永远都要如此过日子,甚至都不知道永远到底有多远。
骄傲如他无法接受自己的现状,无论金钱几何,他都接受不了自己这般如此活下去,死亡对他而言才是解脱。
电影过半,终看到坏脾气的他发自内心的欢笑,料想柳暗花明之时,预订的死亡就那么突如其来。我看到了他父母的无力,看到了乐观小保姆的伤心,看到了最终他的祈求与眼泪。
即使安乐死是那么需要、那么合理、那么应当,可还是痛,痛彻心扉。即使有富足的金钱也无法阻止儿子赴死的坚定决心,亲情也挽回不了;即使乐观小保姆就那么猝不及防爱上了他,临终珍贵的爱情很美好,但也阻止不了他。他不想让自己成为任何人的负担,也不接受一点点的怜悯和同情。即使他们都那么不舍得他,他不舍得这世界,但也决不允许自己以那副残破的身体苟活于世。
电影结束了,给予了小保姆希望,但同时带走了所有人的思念。我也跟着伤感了很久。
再一次直面关于安乐死的问题。
理智而言,追求安乐死是死者的意愿,似乎完全可以被理解甚至被说服。与其延口残喘,我们要尊重逝者有尊严赴死的追求。我们不是当事人,无法切身感受到当事人无力、无奈、无助的状况,似乎应当支持死者想要解脱的心情。
只是作为亲人或爱人,为了亲情、为了不舍、为了思念,我们可以单方面决定我们得治、得努力、得尽一切力量去挽回亲人或爱人的生命,哪怕多活一天都是心灵上的无限慰藉。只要知道你活着,只要知道你在,就好。对于安乐死,情感上,我们接受无力。所谓的安乐死,就是让我们看着你们什么都不做,等待着你生命在眼前一点点逝去。从此没有你的音容笑貌,没有你的呼吸,这世上再也没有了你。
突然发现自己很难站在理智的角度去分析,安乐死到底是否可行。法律上的规范不过是实际的操作规范,可以被约束、被规定、被束缚,但如何处理不舍的情感,却没办法界定
让我看着你孤独得走向死亡,安乐死,再安乐也是深深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