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寒,这几天江南也进入冬季了,连绵的阴雨和低温,手脚都冻缩的时候,就特别想喝点暖的。朋友圈好友已经开始约羊汤了。无论南北,中国人对于羊肉的热爱怕是没有变过。
街边滋滋冒着油的羊肉串,老远就可以被馋哭,炭烤的烟火气,配上孜然的芳香,既化解了膻味,又让肉带些许焦苦,更易消化,是属于冬天的回忆。北方的涮羊肉,亦是冬季必备的仪式感,传统的铜锅炭火,配上白菜豆腐,羊肉切薄片,水开先下一盘羊尾油,再夹上一片肉开涮,鲜嫩爽口。
《本草纲目》:羊肉,甘,微苦,性大热。
也有很多地方用羊肉和其他食物搭配成绝味。记得有一年秋冬去了西安,逛了一天以后精疲力竭,夜晚寒风骤起,可以说是饥寒交迫。来到了著名的回民街,排了近一个时辰的队,终于等到了属于我的那碗羊肉泡馍。一张饼掰成小块,放入炖了几个小时的羊肉汤中,再扔上几片做好的卤羊肉,入口的那一瞬间,仿佛浑身的经络都被打通了,暖意一直流到身体末端。
《本草再新》羊肉,入心,脾,肾三经,益气补虚,温中暖下。
羊肉自古就是中国人餐桌上的珍馐,吃羊肉的起点已不可考,但国人对于用羊肉来补益的最高点,怕是非元代莫属了。从元代的《饮膳正要》就可以看出来,这本书被誉为我国第一本较为系统的营养学专著,作者忽思慧,是元仁宗年间的饮膳太医。元朝皇帝素来重视饮膳事宜,世祖忽必烈即设置饮膳太医四人,忽思慧作为皇家饮膳太医多年,善于将累朝亲侍进用奇珍异,及诸家本草,并配上谷肉蔬菜,取其性味补益。
其中很多食疗都用到了羊肉以及羊的各部位。光宫廷膳谱“聚珍异馔”这部分94方,就有77方用到了羊的各部位,大量使用羊肉,除了与元朝的民族食性有关,更主要的是因为羊肉具有益气补虚,治虚劳羸瘦,腰膝酸痛或产后虚冷的作用。
因此羊肉的补益功效是毋庸置疑的,平常的季节吃羊肉上火不消化的人群,在这深冬严寒的逼迫下,也可以适当食用。除了煎炸炒烩等做法,最适合大众的怕是非羊汤莫属了。
羊肉汤的主料是羊腿骨,大街小巷的羊汤店,将大量敲开的羊骨头置于近一人深、直径2米开外的大锅内,加入清水和自制香料,汤烧沸后,就通宵达旦地用文火熬煮。这样羊骨头里的骨髓、胶原体等就都熬到汤里了。
记得小时候的寒冬,傍晚时分已伸手不见五指,外公带着我赶路回家,路过一家当地有名的羊汤店,进去要了一碗,老板娘热情的端来熬的浓浓的汤,里面一个羊脚,几块羊肉,见她又撒上了一把葱花和香菜,混合着大团冒出的热气,香暖四溢,衬着窗外的漆黑一片,成了冬季独有的回忆。
《千金·食治》:"主暖中止痛,利产妇。主风眩瘦疾,丈夫五劳七伤。”
历代医家都对羊肉功效盛赞,古之名医孙思邈也非常善用羊肉,他说羊肉最止痛,利产妇。要说兼具补益与名气的羊肉食疗方,怕是就要数当归生姜羊肉汤了,简直是血虚内寒之人的法宝。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折合现代用量为当归10克,生姜15克,羊肉250克)
出自《金匮要略》卷上,此汤具有温中补虚,祛寒止痛的功效,最适合腹中冷痛,喜温喜按,面白无华,产后虚劳之人。羊肉兼补兼温,为什么不用参而用羊肉呢,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产后精亏,用食物性味来补之,更宜。当归养血而行血滞,生姜散寒行气滞,羊肉味厚气温,补气生血,特别适合血虚内寒的人。
著名经方传承大师倪海厦,在评论此药膳方时说到:此方为妇女适应症,有些妇女一生无法出汗,月经延后,痛经,不易怀孕,疝气等,这些体质比较寒的女人是最适合的,这个药膳就可以发挥功效。一般服用后半小时就可以感觉到少腹部开始发热,然后全身开始热。久之,寒症就可缓解。
其实不仅是女人,阳虚体质,比如一到秋冬就手脚冰凉,也可以隔三差五喝上一碗,驱寒养血。
具体做法:
将当归、生姜洗净,羊肉可以提前用料酒,葱段腌制去膻。
将羊肉用热水绰过,去掉血水,沥干。
将羊肉,当归,生姜,放入砂锅内,(体寒严重的还可以加点胡椒,花椒,肉桂等),熬炖2小时,出锅前可以根据口味再加些调味料。
一道驱寒养血的美味药膳就做好啦。此汤药食同源,除了感冒生病内热蕴盛,以及肠胃积食者,大部分人都可以喝。这个冬天,好好保护我们的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