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论》第318条
肾为脏,脏为阴;况肾属癸水,癸水为阴水,居北方;水本性寒,故肾为少阴寒水之脏。
土克水乃正常之生理功能,但这种正常功能必须在脾肾功能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倘若在脾土虚弱不足的情况下能不能去克水呢?这就需要商讨了。
大家知道脾主四肢,四肢之阳气的布达,需不需要中央脾土之气的输送呢?答案一定是需要的,否则脾怎么去主导四肢呢?
中医说的四肢是活人的四肢,活人的四肢是有温度的,所以说在脾土功能正常,脾胃阳气充足的情况下才能体现脾主四肢的能力。
刚才讲过在脾土虚弱的情况下无力克制肾水,而肾阳不足的时候由于阴水太盛会反过来克土,中医谓之“水侮土。”
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之间的克制次序遭到破坏,出现逆向克制的异常相克现象,又称“反克”。因此,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的次序正好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清代医家黄元御在注解《伤寒论》318条时说“寒水侮土,四肢厥逆。其人或肺逆而为咳,或木郁而为悸,或土湿木遏而小便不利,或寒气凝滞而腹中痛,或清气沉陷而泄利下重者,是皆土郁而木贼也。宜四逆散,甘草、枳实培土而泻滞,柴胡,芍药疏木而清风也”。
黄元御认为318条是由于寒水侮土,土虚湿重,致肝木过度克划脾土,使肝木陷于湿土之中,出现肝木乘土即“湿郁木贼”之证,也即现在所说的“肝郁湿滞”。今述于此供大家参习。
请看《伤寒论》318条原文如下: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提要)现代医家在学习本条时多以药以方测证,认为本条为肝胃气滞,阳郁致厥的证治。
(释义)
本条主症虽冠以“少阴病,四逆”,但无少阴病提纲证及全身性虚寒证候的表现,治疗上用四逆散而不用四逆汤,以方测证此条绝非阳虚阴盛之少阴病,所以说本证之四逆的程度也相当轻微,与少阴阳虚阴盛之四逆有着本质区别。辨证当属少阴阳气郁遏于里,气机不畅,影响肝胃,阳气不能外达于四末所致。正如明代医家李中梓所说:“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以逆冷”。治疗当以四逆散疏肝和胃、调畅气机、透达郁阳。
本条主症除四逆外,有五个或然证,在五个或然证中泄利下重为本证之眼目,泄利下重是指腹泻下利时伴有里急后重。
泄利下重是由于木邪乘土,肝气不舒所致。柯韻伯曾说:“条中无主证,而皆是或然证,四逆下必有阙文,今以泄利下重四字,移至四逆下,则本方乃有纲目”。确有见地。
少阴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根本,今少阴阳郁,肝胃气滞,气机失常,脏腑失助,或易被寒邪所乘,或易兼水邪内生,故有或然之证产生,如肺寒气逆则咳,在治疗上加姜、味以温肺而收气逆;饮邪凌心则悸,在治疗上加桂枝以通阳;水气不化则小便不利加茯苓以利水;脾阳失助、寒邪内乘则腹痛加附子以温阳散寒;中寒气滞则泄利下重加薤白以通阳行气。
仲景四逆散原方如下: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白芍。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圻。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肠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方解)柴胡行气解郁、和畅气机,透达郁阳;枳实行气、芍药和营益阴而调肝脾;炙甘草缓急和中。合而成方,使气机条畅,郁阳得伸,肝脾调和则肢厥自愈,腹痛泻利下重遂止。
至于方后加减法,当随证选用,究心研习使药证对应。
張令韶曰:枳实形圆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宣通胃络,芍药疏泄经络之血脉,甘草调中,柴胡启发阳气而外达,阳气通,而四肢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