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到了,各大电商又开始做促销活动,然后这周就会变成「购书周」,屯了一堆书,关键是,之后,你读吗?
感觉是不是大多数人搞错了?在他们的印象中,「读书日」这样的日子就是提醒大家「要读书了」,那个阵势弄得有点像「妈妈,喊你回家吃饭」那么紧张。
难道今天不该是读书人休息的日子吗?「读书日」应该像妇女节、劳动节、国庆节一样,提醒你该休假一天了。每年读了364天,今天总可以合上书,打开门,出去走走,晒晒太阳吧?
不知道你怎么看?读书,不单是今天、本周、本月或今年的事情,它更像是N年,甚至一生的事业。
你上了「读书」这辆列车,估计就没有终点站,直到尽头……
不谈道理了,周末讲讲故事吧。别人的故事显不够真诚,就讲自己的两个关于读书的小故事。
一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一家书店,就算不上个地方了。
读《岛上书店》时,这句话让我想起小时候的故事,回想起来很怀念那家书店和它的老板,那大概就是我「读书」的源头。那家书店一直持续到我读四五年级,后来没有办下去,老板去了广州。
书店,就在老爸店铺的隔壁的隔壁,不算大,跟很多小书店一样,每年到开学季就会为了教材教辅忙得不可开交。书店老板,身材微微发胖,剪平头,眼睛不大,总像是眯着眼,性格温和,看起来就是个读书人。
我称呼他「满叔」,后来从老爸口中得知,他也是读中山大学的。那个年代能读中大,就是很厉害了。估计他有「博雅教育」的眼界吧,书店里就不止于教辅,要不我才不想进去。
时隔多年,当我在中大里,感受到「博雅」的文化底蕴,才发觉一切跟儿时的书店,遥相呼应。
我每天下课,回到店铺里,书包一丢,就钻到书店里,去读书,那时啥都可以读,感兴趣就读,这大概也导致我读书的兴趣很广泛。读到差不多,老妈就会来喊我去吃饭。那时也没怎么写作业,反正没事,与其浪费时间,不如在书店里到处乱翻书来看。
因为没人逼迫我,从小就自由地读,所以很容易就喜欢上读书,而且没什么功利性,不为考试,不为作文,就是纯粹的喜欢。这个习惯以后帮了我很大的忙,别人上学读书很痛苦,而我保持了快乐学习,顶多就是辛苦,但不会痛苦。
满叔空闲下来,要给他儿子讲点天文、恐龙、动物等等,也会把我也叫上。我就搬着小板凳,跟他儿子坐在一块,满叔也坐在小板凳,对我们对面,把大书摊开放在膝盖上,指着里面的图,讲着火星、土星的知识。
那时下午的夕阳从背后照进来,在书页上留下橙色的光斑,也反射在满叔的眼镜上,有点像智慧之光。他手里比划着行星的大小和各种运行轨道,我们都听得很出神……
要算「科学启蒙」,这便是第一次,从此开始,到了小学,喜欢「自然」课;上了初中喜欢理化生,高中喜欢理科,到大学读了化学,这不能说与小时的这段经历无关。
读书能改变人生,真的不是一句玩笑话,如果你经过,一定明白此中的深意。
二
有一年春节,一家去市区走走,老爸说到此前来这附近办事时,发现有一家三联书店。反正也没什么好逛的,我强烈表示去书店待一待,幸运的是在那里淘到一本「科学人文读本」。
因为喜欢那一本,所以在网上,找到了一套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科学人文读本,封面都是爱因斯坦先生,他是我敬仰的人物,当时就觉得想把这几本书收入囊中。
口袋里钱不多,我第一本买的是《蔚蓝的思维》,看完大爱,整个颠覆掉了我对科学的看法,重新审视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这书成了我的最爱。后来又找了各种借口,分三次才买齐这四本。
如果当初没遇到这套书,估计后来的整个人生都会改向。书里都是各位大科学家写的文章,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深度,震撼了我,看到了有血有肉的科学家,包括他们坚守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看过这套书,大概就像吃一顿米其林三星餐厅,再回看学校发的教材,那些简直就是街边的沙县小吃。
很多人总会误以为科学家,就等于「科学怪人」。其实并不是,这些优秀的科学家,除了卓越的学术成果,他们的人文关怀,着实令人感动。
他们是「真性情」的人,研究物质,探索规律,保持着赤子之心,终其一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这套书已经绝版了,我打开书柜,把它们放在了最顶层,整齐排列好,关上书柜门。书柜门上贴着两幅人像,左边是爱因斯坦,右边是居里夫人……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读书,的确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你不读也不会觉得过不好这一生。但往往就是那点微不足道,在关键抉择的时刻,帮你做出了选择,也从此决定了你一生的道路。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只要开始了,读书,便没有终点站。
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属于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