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是已逝世的余光中先生在一九八四年创作的一篇散文,后成为其代表作之一。余光中先生作为著名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素有文坛“璀璨五彩笔”、“诗文双绝”和“诗坛最后的守夜人”等美誉。《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这篇散文也继承了作者一贯的风格,全文语言优美隽永,结构清晰紧凑,节奏张弛有度,想象天马行空,感情细腻真挚。其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或新颖巧妙,或生动有趣,用词准确灵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全文围绕题目中的“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展开,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回忆了自己几十年来乘坐火车的经历,从最早十岁时“上海乘船到安南,然后乘火车北上昆明”到如今香港和台北两地响起的汽笛声和敲击铁轨的声音,记忆如铁轨,串起了沿途的风景,也串起了几十年来作者去过的地方,从四川到江南,从瑞士到法国,从香港到台湾。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简单明确,而大量的修辞手法就是运用在作者回忆与火车有关的景与物,人与事当中的。
总的来说,本文中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个特点:种类多样,用词生动新颖、灵活准确以及排比、对偶等句式错落有致。修辞手法的大量使用也给文章增色不少,使得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具有画面感;奇词新语中有着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文章富有张力,节奏明快,更有弹性;作者丰沛的情感,也蕴藏在千变万化的修辞里。
先来简单评论一下文中修辞手法的特点。据笔者统计,全文共有四十一处修辞,以拟人和比喻为主,兼有排比、移情和通感。其中拟人句最多,有二十四句,比喻句次之。修辞手法密集多样并且巧妙新颖从不重复,让读者叹为观止。其次,修辞手法中作者的遣词新奇灵活,譬喻生动也自然。以作者描写火车进隧道的那一段为例:“黑暗迎面撞来,当头罩下,一点准备也没有,那时过山洞。惊魂未定,两壁的回声轰动不绝,你已经愈陷愈深,冲进山岳的盲肠去了。光明在山的那一头迎你,先是一片幽昧的微熹,迟疑不决,募地天光豁然开朗,黑洞把你吐回给白昼……”作者把火车拟人化,一个“撞”字,写出了进入隧道时环境变化的突然和火车的茫然无措,正如“一点准备也没有”;而隧道又被比作是“山岳的盲肠”,其比喻之新奇生动,不禁让人会心一笑。在这里,火车、山岳、黑暗和光明都有了生命,火车可以“惊魂未定”,山岳可以有盲肠,光明“迎接”火车,黑暗把火车“吐回给白昼”。这些修辞在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不觉得生硬,反而贴切自然。这样精彩又惊艳的修辞文中还有许多,比如“香熟的夕照”、“半部英国文学史不过是这河水的回声”等等。最后,作者大量采用排比、对偶等句式,一唱三叹,错落有致。例如“朱红色的窄轨小火车在洪荒岑寂里盘旋而上,忽进忽退,忽蠕蠕于悬崖,忽隐身于山洞,忽又引吭一呼,回声在峭壁间来回反弹”一句,用五个“忽”字写出了阿里山小火车行驶的灵活,仿佛连续切换的电影镜头。
修辞手法在文中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首先,万华镜一样的修辞在文中流光溢彩,让文章语言变得生动隽永,活泼亲切。许多事物都被作者拟人化,仿佛有着生命的颤动。其次,新奇丰富的修辞正是作者超绝的想象力的体现。这让文章灵动又深邃,富有张力,充满弹性。读者在品读这些饶有趣味的想象时,也会联想到其他事物。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这些绚丽多彩的修辞里表达的是作者充沛的情感。在回忆中,作者把自己所见的景物拟人化,不仅显得可爱亲切,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往昔的怀念。回忆如此温热鲜活,而现实早已面目全非。电气化火车车厢“冷静如冰箱”,再也听不到汽笛的长啸,漫长记忆终变成过眼云烟,这又表达了作者怅然的愁思。
精妙的修辞正是作者老练文笔的体现。作为艺术特色的一种,修辞手法在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密集的修辞让读者目不暇接,不得不赞叹作者高绝的遣词造句。余老想象之奇,语言之生动隽美,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