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认识时间
今天开始教学认识时间,这个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和整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孩子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为以后要学习的时、分、秒的认识以及24时计时法和相关经过时间的计算打下一定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有三个知识点,分别对应着三个课时。
1. 认识时间单位“分”,了解1时=60分,并形成1分钟的量感。
2. 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理解“半”的含义。
3. 利用学到的知识,合理推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培养孩子的推理能力。
教材分析是比较简单的,给人的感觉是这个知识点是不难的。但是,现实教学告诉我们,小学低段没有好教的课。不要以为看起来这么简简单单的知识点,并且和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孩子就一定能掌握好。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让我想到了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当时想到:小孩子都会自己买东西吃了,谁不知道1元=10角呀,这个知识点多简单呀。可是,教学“认识人民币”的时候,给孩子、老师以及家长留下了太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情形。真的教到让我怀疑人生。很可惜的是,当时没有做错题收集,现在举不出具体的错例来描述我的观点。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学期我下定决心要收集孩子的错题,并分析之。目的就是为以后的探究留下第一手的资料。
回到今天的教学内容“认识时间”,正是因为有了以上教学经历,我对这个知识点的难度是做好了充分准备的。今天讲解的是第一课时,认识时间单位“分”,了解1时=60分,并形成1分钟的量感。
上课后,全班先玩一个游戏——让男女生各派12名同学报数。男同学一个一个的报数,女同学5个5个的报数,然后,让孩子寻找这里面的关系。孩子们马上找到了1对着5,2对着10,3对着15……一一对应的关系。甚至有孩子还自发的背诵5的乘法口诀。当五九四十五以后,发现没有了口诀,就改为5×10=50,5×11=55,,5×12=60。
游戏结束后,再帮助孩子回忆一年级的故事《龟兔赛跑》,巩固下一年级认识钟表的内容,重点是让孩子建立动态表征的能力。如图,乌龟与兔子在一条直线跑道上赛跑:
乌龟跑的很慢,当乌龟从0—1跑完一大格的时候,兔子就风一般的从0—12跑完了全部的12个大格子。当乌龟跑2个大格子的时候,兔子就又跑了全部12个大格子……
兔子就这样不断的从起点风一般的跑到终点,然后又从终点回到起点再次出发。兔子觉得有点麻烦,于是,就把这个跑道终点与起点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圆。
这个时候,起点0在哪里呢?让孩子明白了起点与终点重合了。那么,是标数字12好,还是0好呢?经过一番讨论,(当然包过老师的刻意引导),大家一致同意标上12。同时,明白了12又有0的意思,就是起点与终点合二为一了。
当乌龟跑到第三个大格子的时候,兔子又跑回到起点去了。就是下图这个样子。
兔子是一直不动的吗?怎么一直在12这个位置上呢?孩子答曰:不是,是跑完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看起来是不动的,其实是运动了一圈的。就这样,就把时针与分针的动态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深深的刻入到孩子的脑海里去了。对以后的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今天在这个基础上询问孩子:当乌龟跑了半个格子的时候,你知道兔子跑了多少格吗?孩子根据生活中的比例说经验,能回答出跑到6。而数字6正好是12的一半,这就是“半”的意思。顺利的突破了4时半的教学任务。孩子们都明白了当时针走到4和5的中间的时候,分针就来到了数字6。我们把它叫做4时半。不知不觉中,把第二课时的内容给解决了。
在无意中突破了几时半的教学后,重点就在几时几分的教学了。让孩子明白,钟面上的数字是为时针服务的,当时针指向数字几的时候,就是几时。(当然这个时候分针一直是指向数字12的)。
不过,分针也能利用这些数字来表达自己,就是刚刚开始男女生做的这个游戏。1对着5,2对着10,3对着15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为了表现这种方式,我们在钟表里面添了小格子。每个大格子里面有5个小格子。一共有60个小格子,这样的一个小格子就是1分钟。根据龟兔赛跑的故事,发现乌龟跑一大格,兔子正好跑一圈,就得到1时=60分。然后完成了8:05,4:30与4时半等知识的教学。
最后一个知识点就是形成1分钟的量感。由于时间到了,只是匆匆忙忙的数了60个数就下课了,明天要好好来感悟来突破这知识点。想到的设计有:1分钟能写多少个字,算几道口算题,跳绳多少下等等。